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1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马家窑文化与半山-马厂文化时期的人形彩陶艺术品,是中国彩陶文化的一大特色.以上文化类型与古羌有所关联或存在源流关系.本文分析了这一时期人形彩陶艺术品艺术、文化与工艺的特点,并对其属性进行了剖析,认为历史与社会属性、实践与实用属性、精神与信仰属性共同促成了“古羌”人形彩陶艺术的出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3.
陈竟 《寻根》2000,(2):4-10
自陕西半坡村等地发现新石器时期“人面鱼纹”彩陶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含义说法很多:鱼图腾信仰的标志,文身习俗的表现,戴着帽子的巫师形象,巫术仪式中所用的假面,对火神和太阳神的崇拜,对生殖崇拜的祝福,古老的  相似文献   
104.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广泛传播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发生的重要文化现象。有学者因此提出可以简称为“彩陶中国”的观点:强调庙底沟类型及其所在的“中原”地区领先于周边地区的强大核心地位;强调彩陶的传播是促成当时发生的各地区文化整合浪潮的即使不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依据新发现的考古资料,提出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呈现“满天星斗”的态势,庙底沟类型并未显示出特殊的核心地位;彩陶是当时被广泛交流的各种文化元素之一。彩陶的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易于被模仿,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特性。“中国相互作用圈”是比“彩陶中国”更恰当的描述史前中国的最佳模式。论文提出,只重视彩陶的传播,以彩陶为中原文化区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会造成对中原地区作用的低估,强盛的庙底沟类型在相互作用圈中传播的内容应该远比彩陶丰富。对大型公共建筑的重视、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以及注重实际和世俗生活的文化取向等要素才是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最重要的内核,也是对中国文明化进程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5.
舞蹈《千手观音》几乎人人知晓,舞蹈所表现出的恢弘气势,和绚丽多姿各种形态让世界都为之惊讶与震撼。其实《千手观音》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莫高窟的壁画,这说明画与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审美联系。一、舞画同源说在原始的审美意识与创作中,舞和画本是同源的。歌舞在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画正是记载这些活动的形式。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团结的更加紧密,抵抗残酷的自然环境,并且将捕猎的技能和劳动的本领传授给后代,于是把这个过程表演出来,这样就逐渐演变成了原始的舞蹈。当人们还过  相似文献   
106.
洪宇 《考试周刊》2009,(50):50-51
彩陶是一种神秘又极具魅力的原始艺术,有着夺目的光彩,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赞美生命、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对于原始人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满足物质追求,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且能满足人类的精神追求。它符合美的法则,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创造形象,  相似文献   
107.
界首彩陶的造型装饰艺术,如果脱离了民俗文化的土壤,就失去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探索的意义。界首彩陶的装饰艺术被誉为“东方之秀”,它的形成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针对目前很多陶瓷产品缺乏内在支撑力的问题,将本土民俗文化融入陶瓷装饰艺术之中,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以及人文价值,为陶瓷产品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活态传承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08.
秩序感在装饰理论研究领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将美学思想中的知觉心理学成果运用到装饰艺术的成功范例,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探讨与论述了秩序感在中国原始彩陶图案中的应用,通过秩序感的多种构成形式要素去分析和理解中国原始彩陶纹样和图案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9.
彩陶纹饰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变而来的。人们起初把所看到的自然景象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在彩陶上,后来通过长时间思考与探索而逐渐形成抽象的、有韵律的几何形。它所用的虽然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但却将其表现的内容积淀于其中,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在这个从写实到变形、从具象到抽象、从形到线的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0.
周京京 《收藏》2013,(9):94-97
界首彩陶是安徽淮北地区一种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20世纪90年代,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出土了一些宋代界首彩陶片;徐州市博物馆在发掘地下明代城址的宅基和生活垃圾堆积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界首彩陶片;安徽省文物总店、界首市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了上百件民间传世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界首彩陶,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表明南宋时期界首彩陶已有烧造,并延绵不断烧制至今日。结合历代界首的建置和区域的历史沿革,以及国内外民间传世和出土彩陶器的排比分析,笔者初步将界首彩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