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8篇
教育   286篇
科学研究   3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82篇
综合类   11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近年来,国学热在中国兴起,沉寂已久的孔孟之学出现了自五·四运动以来所未曾有过的复兴局面。北大、人大率先创建了国学班,紧随其后,许多大学设置了类似的专业和研究机构,最近武大还设立了国学博士点。同时孔子的塑像也出现在许多大学的校园里。于丹以《百家讲坛》带动了全国的《论语》热,《论语》成了热销图书。社会上,儒学成为各种讲座  相似文献   
83.
杨放  何江川 《体育学刊》2006,13(4):69-72
发展广西与东盟各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市场,并使之产业化,关键问题就是政府制定具体发展投资政策,创造体育产业开发的优良环境,同时制定阶段性目标和项目选择及布局,把民族体育产品分类别、分阶段推向市场,借助东盟市场实现广西民族体育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84.
宁夏师范学院地处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体育学科建设存在一些内、外部的困难.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对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尚未发掘出的优势因素进行分析和整理,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对今后体育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我国藏区民族体育赛事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近年来我国藏区举办和承办的各项大型赛事.从藏区藏族体育赛事的特点入手,研究少数民族体育赛事的开发,提出少数民族赛事管理与推广应注重市场性与公益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并建议加强民族体育赛事的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86.
张瑞梅  黄河  韦薇 《体育科技》2011,32(3):10-14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体育旅游受到人们更广泛的关注。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且具特色,但开发尚属于初级阶段。在阐述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从积极的、正面的角度分析了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提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要注重产品品牌化、形式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和指导专业化等发展策略,达到优化和提高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正效应、降低和减少其负效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87.
《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认为,到2050年,高校图书馆传统馆藏将过时,图书馆培训变得没有必要,信息素养成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图书馆工作被纳入信息技术部门,参考咨询服务即将消失,服务质量将屈服于经济压力等。该文的的刊发再一次掀起了图书馆学界对于图书馆消亡论的激烈探讨。  相似文献   
88.
中美资产阶级政党报纸虽然出现的时间不同,但最终都走向了消亡。回顾这段历史,全面而深刻地解读其中的原因,对于当前新闻改革以及政党报纸的创新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袁德渠 《今传媒》2011,(5):63-64
"全媒体"时代,激烈的媒介竞争给传统报业带来巨大冲击。先天不足的中国报业前景堪忧,面对挑战只有积极应战,顺应全媒体的时代潮流,抢抓机遇,创新变革、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和抗击风险能力,才能化危机为转机。  相似文献   
90.
王萌 《大观周刊》2011,(41):74-74
随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商品流通扩大、交通发达、国内外汇兑的客观需要,遂诞生了票号。从道光初年的日升昌到光绪年间400多家的票号,中国票号在短短90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然而辛亥革命后票号很快便销声匿迹。那么昌盛一时的票号缘何忽然消亡呢?通过对票号的起源、运作模式以及当时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我得出了四点原因:自身体质的固有弊端、个人主义作怪、清政府的金融政策导向、外国银行的冲击。应该说,内外交困使得中国票号就此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