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430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10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钓鱼》2004,(18):38-38
鱼漂胶管:用它可以固定小型棒鱼漂、子线鱼漂,插上固定棒,也可作为中通型鱼漂的插销使用。鱼漂的脚为“晃荡型“的浮漂胶管套不进去,必须用专用的鱼漂胶管。它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用途。但最好使用比较明显的颜色制成的鱼漂胶管。小、中(S、M)规格的用于小型“晃荡型”的脚,“L”的用于“大”和“特大”的固定棒。  相似文献   
52.
钟有祥 《中国钓鱼》2003,(11):21-21
浮漂的感觉,简单而言就是要摸索出当天鱼咬钩的规律,读懂当天浮漂的语言。大凡钓过几次鱼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同样的调钓目数在前一天钓得不错,第二天照旧就连连空竿;一天之中上午钓得顺手,中午开始那漂就迟钝得体现不出信号。换句话说,浮漂  相似文献   
53.
巧收线组     
具体操作:一支鱼竿一个袋,竿堵拴在竿袋上。线板固定在鱼竿上。钓线缠在线板上,浮漂调好留在漂座上(见图)。  相似文献   
54.
董海 《中国钓鱼》2012,(8):25-26
浮漂,常被喻为钓鱼人的眼睛。钓鱼人想拥有一双慧眼就要善于选漂用漂。  相似文献   
55.
郭灵光 《中国钓鱼》2012,(10):37-37
我习惯悬坠拉饵钓法,主钓50克左右的小鲫鱼。夏秋雨季.河道涨水,流水加速,我的钓法也由静变动了.浮漂没了用场,只得摘漂加铅,死坠改活坠,钓跑铅,看竿梢.  相似文献   
56.
手竿钓鲤     
刘定龙 《钓鱼》2012,(20):17-17
20多年前,用手竿钓鲤鱼是很难的,弄不好就钓不到鱼。当时的钓饵,主要是小麦或玉米面团,诱饵主要是粉碎的饼类做成的包食。这种饵料配合传统钓法,经常出现鲤鱼进窝后不肯吃钩,逗留一阵子后又离开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个问题,过去钓鲤鱼的过程是十分煎熬的,眼看着鲤鱼来了而不吃钩,浮漂反复点动而不敢提竿,等浮漂不动了又担心钩上没有饵料……  相似文献   
57.
程宁 《钓鱼》2012,(20):18-19
钓鱼人谈到浮漂,可谓是津津乐道。由于个人水平的缘故,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且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争得不亦乐乎。聪明的钓手要借鉴各种说法,学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58.
关新铭 《钓鱼》2012,(11):37-38
1.手竿双钩、串钩钓。竿要用7米以上长竿,线用4号齐竿线或比竿稍短的长线。长竿长线是为了将钓钩甩到较远处。钩用8~9号上下双钩或3~4枚的短串钩。为了能将双钩悬起和串钩直立,必须使用比铅坠浮力大的浮漂。由于草鱼基本都是在离开水底的上、中、下水层活动,所以在垂钓过程中,千万不能将钩(包括串钩最下面的一枚钩)落底。钩子一旦落底,难免要遭遇鲤鲫等鱼的抢食,从而达不到专钓草鱼的目的。  相似文献   
59.
徐锐 《钓鱼》2012,(19):32
一、钓具选择的技巧刚入秋时,天气还是很热,鱼多在深水里活动,此时宜选用海竿垂钓深水的鱼,尤其适宜在水库、湖泊中垂钓;晚秋则宜选用手竿,竿长5.4~6.3米为佳,线长3~4米为宜。浮漂要求轻、灵、流线形。现在常用的浮漂种类很多,形状也多种多样,长短各异。选用浮漂时要根据个人的习惯、钓时、天气、环境而定。秋天垂钓的漂可用小漂、轻漂、蜈蚣漂、带有小弧度的流线形塑料漂或木漂为好。漂坠组合必须配比适当,才能灵敏。漂、坠的比重应等于或接近于  相似文献   
60.
李寒停 《钓鱼》2012,(3):12-13
自从接触竞技比赛之后,他对钓鱼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有河南钓手“小鱼过硬”的特点。在拉饵钓小鱼的时期,他专攻幼鲫,练就了“拉饵钓一漂深”的技术。多年来,对浮漂在实际应用中的调整技术和饵料配方技巧很有研究。在实战中对鱼情变化所带来的相对应变,他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