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50篇
科学研究   6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6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莱辛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金色笔记》,是她对人的精神危机问题关注的最杰出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描述了女主人公安娜.伍尔夫,如何从她分裂的精神世界中解放出来并找到了完整的人格。安娜的精神整合之路与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笔者的目的就是通过荣格模式分析女主人公的梦境,探索人的精神由分裂到超越,从而获得完整自我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72.
程方平 《中国教师》2010,(17):60-62
<正>书道的创作与欣赏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创作不仅内容感人、形式动人,作品中所蕴涵的创作者的智慧、激情和修养也可让人深深地体会得到。而欣赏多了,眼界宽了,手下的创作便会左右逢源,创作甚至可以进入到潜意识之中。过去古人教人写字,除临帖外,还提倡大量地读帖,就是为了未雨绸缪,在练手的同时,提升学习者的眼界,积淀相应的文化修养,逐渐学会感知前人在书道方面积累的文化精神及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73.
我们的身体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人的精神可分为三个层次,精神的第一个层次藏在人的大脑里,被称为意识,人们常常用它来思考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精神的第二个层次藏在人心里,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常常会产生宁静、忧虑和恐惧等情绪。精神的第三个层次藏在人的肝里,中医称为魂,《黄帝内经》说“心藏神、肝藏魂”。  相似文献   
74.
作为市场营销人员,我们绞尽脑汁希望通过睿智的语言和精美的设计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但研究表明,是否引人注目以及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宣传品上所使用的色彩。美国色彩研究所表示,消费者通常在90秒内就会完成对一件商品、一个人或者一处环境潜意识里的判断,而其所具有的色彩将以60%~90%的比例影响我们的判断。  相似文献   
75.
三年前在我住的小区门口,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妈妈在教训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大约五六岁。妈妈大声地问:“一个10是10,2个10是20,4个10是40,3个10是多少?”小男孩胆怯地回答:“40。”一会儿又改口说:“20。”妈妈气急败坏地大声又问一遍,小男孩依旧怯生生地答:“20?10?不知道。”于是妈妈不依不饶地继续问,小男孩儿既害怕又生气地胡乱答,母子俩僵持在那里。正是下班时间,小区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很多,众目睽睽之下,小男孩越来越懵了……时至今日,我仍然会想起那个小男孩,并且为他担心。如果妈妈继续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他的数学可能永远也学不好,甚至影响到其他学科,出现学习障碍。  相似文献   
76.
赵一民 《学子》2013,(2):68
一、用多元的思想理念,来为写作教学增趣"一见到作文两字,不是两眼漆黑,就是无话可说。"这或许是当下学生面对写作时的真实写照,在学生的思想意识深处,写作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就是心中一道深深的坎,这些在不经意间形成的潜意识心理又进一步加重了他们恐惧写作、厌倦写作、不会写作的现状。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打破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用多元的思想理念,来为学生们的写作增点趣味,从而化解他们心中的那  相似文献   
77.
珍惜现在     
人生就是旅行,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风景。然而,我们的潜意识里一定藏着一派田园诗般的风光!我们仿佛身处漫漫旅程之中!我们乘着火车,我们领略着窗外美丽的景色。然而我们心里想得最多的却是最终的目的地! 所以我们可能毁了自己的旅行。我们终究会认识到人生的旅途中并没有车站。也没有能够“一到永逸”的地方!生活的真正乐趣在于旅行的过程,在于现在,而车站不过是个梦,它始终遥遥领先于我们。  相似文献   
78.
死亡想像是20世纪中国现当代诗人普遍涉及的表现对象,它所包含的思想与精神内涵非常丰富。文章采取心理学的分析方法,选择部分现当代诗人表现与书写死亡想像的代表诗歌文本,试图揭示出诗人的死亡想像的意识与潜意识精神结构,为理想死亡想像的丰富内涵提供一种有效的阐释与分析角度。  相似文献   
79.
教学意识流     
“意识流”原是一个心理学和哲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把意识比喻为流动的“河流”或“流水”,法国的柏格森也说过:“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20世纪20年代,欧美一些作家把这种理论直接借用到文学创作上来,认为文学主要就是表现人的意识流动,尤其是潜意识的流动。近年,“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已经运用到电影、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行当。那么,课堂教学能不能借鉴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80.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良好意愿为标准帮助病人。掌握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好”、“坏”标准是心理咨询师培训的首要任务。应提供足够的自我体验机会,让心理咨询师对自己的潜意识有足够的认识。理解病人是一项贯穿治疗全过程的工作。理解病人的过程就是促进病人成长的过程。培养理解病人的能力是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核心内容。建立督导制度是培养合格心理治疗师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