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427篇
科学研究   122篇
体育   81篇
综合类   40篇
信息传播   7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健身气功.五禽戏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方法:79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气功锻炼组和对照组。运动组进行6个月有组织的新编气功.五禽戏健身锻炼。运动强度的确定依据Jungmann公式,每天1次、每次运动40m,对照组不安排运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疗效显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项指标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其中关节肿胀指数(P<0.01)、关节压痛指数(P<0.05)、晨僵时间(P<0.05)、ESR(P<0.05)、CRP(P<0.01)、AST(P<0.01)、ALT(P<0.01)及双手指间关节X线检查骨质破坏发生率%(P<0.05)。结论:健身健身气功.五禽戏对类风湿关节炎性病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2.
外语焦虑是高职学生中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效率。教师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恰当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帮助学生克服外语焦虑,建立自信心,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63.
结合施工经验,分析了混合结构中墙体温度裂缝、收缩裂缝的成因,提出了预防措施,并举例验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64.
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执行由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接着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开始执行,新准则的使用将对国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文章将对新准则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及国企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5.
董宇晖 《当代图书馆》2010,(2):28-29,39
本文从分析图书馆室内环境污染入手,指出绿色植物对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提出了图书馆室内绿色植物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66.
随着三网融合以及3G时代的到来,各大厂商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电子阅读终端,这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阅读方式深受读者喜爱。与之相比,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图书馆将面临失去用户的威胁。本文针对图书馆这种困境,利用长尾效应提出了图书馆发展新用户、稳住老用户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67.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强化技能训练,探索实践教学新途径。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综合技能大赛,参赛项目模拟临床案例情景,融入现代护理理论、救护技术、职业态度、团队协作及人文沟通等技能。大赛有利于学生急救意识和人文意识的培养,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大赛检阅学校办学实力,检验实践教学质量,是学生执业能力培养的载体。此方法强化了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意识,贴近临床,缩短了护生向专业护士转化的认知期。  相似文献   
68.
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指的是获得科学荣誉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马太效应”在科学共同体中有着诸多的表现,会对科学发展产生诸多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应当采取多种手段,利用“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减少其消极影响,使得科学事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9.
《读杜心解》的诗歌鉴赏理论基础主要有二":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其中",以意逆志"表现为三点:以心会心,通观全篇,辩证运用注和解;"知人论世"表现为三点:关注时代背景,关注史事,注重对地志、天官、天文、名物的注释。浦氏将两种诗歌鉴赏理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达到了最好的诗歌批评效果。以此观照杜诗,浦氏的《读杜心解》确有不同凡响之处。  相似文献   
70.
Meta-reviews of the third-person effect literature explain that scholars have assumed that certain messages are desirable or undesirable. In response, this study examines messages that vary in their social desirability so that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ly (un)desirable messages, how people account for changes in their perceptions of a message’s desirability, and the resulting behaviors from those percep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