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6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41篇
教育   5042篇
科学研究   34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379篇
综合类   44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337篇
  2012年   514篇
  2011年   461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361篇
  2008年   467篇
  2007年   577篇
  2006年   557篇
  2005年   468篇
  2004年   439篇
  2003年   378篇
  2002年   300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群众观点、俭朴意识和法律意识,才能纠正党风中存在的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02.
自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这新派武侠四大家之后,超越与突破、创新与求变成了新时期武侠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令人欣喜的是,在经历了困惑和阵痛之后,一大批"70后"乃至"80后"的新武侠作家及其作品成功地破茧而出。他们的创作既给武侠小说带来了种种新变,也从历史、文化、审美、精神等层面彰显了自身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03.
“经世致用,和而不同”作为大学校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现了当代大学应具有的文化底蕴。深刻理解这种精神的育人功能,努力培育这种文化精神,着力提升当代大学的文化品位,增强大学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是时代赋予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04.
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要成为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渠道,需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关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校外美术教育。  相似文献   
105.
物理学的发展自始至终深受着信仰的影响,即它不仅为物理学的创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的约定和先验的理论框架,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它还为物理学的创造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揭示信仰在物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学科中的地位与功能,能给予人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6.
从素描中的痕迹美、材料的美感、作品的表现性和画面的秩序美来探讨素描的本真精神,指出素描是艺术纯度的提炼,是从属精神的,是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之后的肯定。  相似文献   
107.
经过中国人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1945年台湾终于光复。对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台湾民众欢欣鼓舞,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高度融合,表现出空前一致的民族与国家认同。但由于国民党政权的专制与腐败,台湾民众因对国民政府不满导致1947年爆发反政府的“二二八事件”,台湾人民的本土意识空前膨胀,民族精神失去主导地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台湾民众的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产生了更化。  相似文献   
108.
心理契约:大学班级管理新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契约是组织行为中强有力的决定因素,个体只有在高层次心理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下,才能最大可能地调动其积极性。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必要引进心理契约理论,通过了解大学生心理期望、提升教育管理者素质、实现师生间沟通交流,构建起班级精神,发挥导向、凝聚、激励学生的功能,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化,促成班级管理达到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9.
知识经济时代,学术权威的创新精神、开放合作精神、自由民主精神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严格的学术规范等精神气质更加彰显。高校充分发扬这些学术权威精神,为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严谨治学的向真向善向美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其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0.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当被应用于道德教育层面。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入手,指出惩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的在于帮助培养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尊重之感。只有采取说理的方式,能够引发儿童的道德羞耻感的惩罚才会对儿童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