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6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教育   7748篇
科学研究   1639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493篇
综合类   54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5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691篇
  2013年   862篇
  2012年   980篇
  2011年   1032篇
  2010年   710篇
  2009年   610篇
  2008年   681篇
  2007年   788篇
  2006年   669篇
  2005年   635篇
  2004年   424篇
  2003年   404篇
  2002年   305篇
  2001年   249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本结合典型实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英汉长句的主要译法:1.顺序法;2.逆序法;3.调整顺序法;4.分译法;5.综合法。这些译法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共性,特性及其习惯表达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2.
103.
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潘柳燕 《高教论坛》2004,(1):139-142
本文从毕业实习管理的视角,分析了高校毕业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提高对毕业实习作用的认识、确立新的实习观,通过健全和完善毕业实习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目标管理等途径,以达到保证和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4.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文新课程已不是作为技术性语言训练的工具而是作为文化主体而存在,它承担的是文化建构的使命。这就要求语文新课程以文化主体的自觉性建构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性的、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运行模式,树立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即建构语文新课程的生命形态--一种价值取向观;建构语文新课程的过程模式--一种文化过程观;建构语文新课程的超越品质--一种文化反思观。  相似文献   
105.
动静载荷耦合作用下岩石破坏过程研究是深部开采等相关岩土工程的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本文对动静载荷耦合作用下岩石破坏过程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6.
政府采购与自主招标采购逐步成熟,通过对采购流程与方式的细节性优化,能够在降低采购成本上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07.
在开放教育实践中创建教学管理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苏电大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过程中,结合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遵循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切合江苏的实际情况,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的理论。着重教学全过程的监控,构建出“教学管理制度化、支持服务人性化、质量监控全程化”的教学管理“三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8.
以索绪尔为代表的一部分语言学家将任意性视为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他们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无理据的。以词为例,利用认知理论分析论证语音与语义之间、词与思维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从而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09.
基于控制系统理论的项目过程管理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项目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控制系统。利用控制理论可以加深对项目过程管理认识和理解。同时,一些成熟的控制理论的结果,可以很好地应用到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中去,解决其中一些很具体的问题。这对于项目过程管理的科学化、精确化、定量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认知性辞格与表达性辞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主要为研究因认知关系改变而形成的辞格提供语言学的方法。首先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必有特征、可能特征和不可能特征三个概念,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表现形式。然后进一步论证所有因认知关系改变而形成的辞格在语言层面上的表面都是为了接纳一个不可能特征,并且分析了“零距/有距”、“隐含/显现”、“直接/间接”、“正向/负向”四种接纳的语义方式。最后,从辞格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出发评论了修辞研究中割裂装饰与本体的传统观念与“功能即形式”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