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34篇
教育   3353篇
科学研究   242篇
体育   808篇
综合类   481篇
信息传播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340篇
  2012年   389篇
  2011年   431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434篇
  2006年   387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韩山师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生活事件量表”,调查了我院1457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占调查人数的12.2%的韩师大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不健康症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经济对高师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2.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引起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由于地缘的差异性,贫困生心理问题体现出多样性特点。该文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现实感量表(艾森克现实性-幻想性测验)对滇南边疆民族地区两高校762名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团体测查,分析表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全国青年常模低,存在性别和经济状况等差异,其人格特质倾向于现实性,其中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因果关系的人格特征有实际性、男子气-女子气、攻击性和自信力。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心理解困时,应有系统观理念,认知优化意识和“问题中心”的策略。  相似文献   
83.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84.
澳大利亚华文文学对焦虑的书写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层面上的;二是精神层面上的。前者是表层意义上的,基于生存的需要;后者是深层意义上的,关乎文化的融通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焦虑左右着新移民的言行,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85.
古代的圣贤为拯救乱世,救民于水火之中,而各行其道。他们对产生乱世的根源认识不同,实行的救世方法各异。庄子认为世道混乱的根源不在政治,而在于人本身。治身在于治心,只有从精神上重建理想的家园,方为救世之道。  相似文献   
86.
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善运用神话的人。《庄子》一书气势磅礴,汪洋恣肆,将其独特的道家思想蕴于神话之中,通过运用神话阐释他心中的循环变化思想。从鲲与鹏,庄周与蝶,种有几,混沌之死,瓠与瓢等5个神话可以看出庄子独特的内心世界。庄子以其特有的神话思维方式,气象万千的想象力,影响着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7.
“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某高校2010级2 214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的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量表得分与常模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在掩饰程度量表得分上与常模无显著差异;有161人的神经质得分大于等于65,占8.0%;男女大学生在精神质、掩饰程度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90后"与"80后"大学生在内外向、神经质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而,"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整体状况良好,但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8.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心理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表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尺度,是社会创新的心理要求,是社会稳定的心理保障。客观刺激事件和心理挫折是诱发心理不和谐的主客观原因。构筑心理和谐可从:转变行为理念,加快推进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积极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建设;提升人的道德需要等三个策略进行。  相似文献   
89.
社会认同: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同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纵向上分析,个体的社会认同主要由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价值观的认知度、理解度、归属感、支持度以及个体对该群体的责任等几个层次构成;从横向上分析,个体的社会认同经历了社会类化、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等过程。社会认同研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探索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认同及其有效建构路径提供了方法论、认识论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辩证地运用社会认同理论的有关观点,可以为解决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出现的一些社会心理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0.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精神病理学为核心的传统心理健康模型由于过度关注心理障碍症状的消除,忽视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指标的作用,存在诊断不准确、干预难长效等缺陷.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积极心理学运动下产生,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模型的反思和超越,代表着心理健康发展的新方向,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在系统介绍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基本观点及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贡献和不足进行了评述,并从模型的指标内涵、预测功能和干预指导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