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82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教育   16626篇
科学研究   2286篇
各国文化   33篇
体育   640篇
综合类   1188篇
文化理论   28篇
信息传播   4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564篇
  2020年   491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515篇
  2014年   1303篇
  2013年   1209篇
  2012年   1604篇
  2011年   1558篇
  2010年   1182篇
  2009年   1076篇
  2008年   1171篇
  2007年   1400篇
  2006年   1488篇
  2005年   1388篇
  2004年   1288篇
  2003年   1144篇
  2002年   1023篇
  2001年   919篇
  2000年   548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A number of voices have emerged in U.S. political discourse questioning the legitimacy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suggesting we are in a “post-American world.” Our research examines the effects that political messages that explicitly challenge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can have on U.S. public opinion. Drawing upon social identity theory, we find that explicit challenges to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significantly impact Americans’ views toward their own nation, their willingness to denigrate foreign publics, and their broader foreign policy preferences.  相似文献   
72.
Industry advocates argue that by tailoring services and commercial solicitations to match media users’ personal interests, data-driven marketing benefits both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This article shows, however, that advertisers and marketers who are taking up ideas and techniques from behavioral economics tell their clients a very different story about the aims and use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consumer surveillance. Listening in on this discourse demonstrates that some digital marketers conceptualize their own practices as forms of social control, appropriating concepts from behavioral economics to identify consumer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biases and target their vulnerabilities. Behavioral economics recognizes that economic decisions are not simply dictated by rational self-interest; rather, such choices depend on cognitive heuristics and habits, and can be manipulated through the design of “choice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mplications of the behavioral turn in data-driven marketing for critical advertising scholars, public advocates, and regulators.  相似文献   
73.
当前,面临转型期的图书馆事业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和对策需要我们从技术、经济、人才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74.
以产业化经营推动我省粮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我省粮食经济的成就和主要问题之后,提出以产业化经营推动我省粮食经济发展.指出我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是区域分工、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模式选择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5.
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是教育长期追求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课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居于首要位置,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艺术院校的学生在个性及其专业特性上具有明显的特点,因而,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重视和利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并将其与教育活动紧密联系,使教育活动自觉反映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趋向良性互动的状态,实现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功能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76.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7.
该文以湖南中医药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为例,结合当今社会热点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定积分的概念、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的应用两个教学案例为载体,重点探讨了高等数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最后给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8.
微博是90后大学生进行政治意识表达的主要载体,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在微博的影响下,大学生政治意识的主流虽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出现了政治冷漠,盲目轻信甚至是群体极化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微博立法,高校应开设公共微博,培养一批意见领袖,而大学生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微博素养,才能保证微博上政治意识表达的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79.
关于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贡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在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提高教育年限、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具有很大贡献.在当前中国加快经济转型进程中,国家应在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体制保障、机制设计、政策配套方面发挥作用,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0.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及工学结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重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以发挥二者间的叠加教学效应。这既是高职培养“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着力探索的一种新型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