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896篇
科学研究   15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4篇
综合类   29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81.
采用调查研究与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结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培养实践,探讨了确立以规范为基础,以创新求发展的博士生培养理念,抓好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方法;培养过程与科研密切结合等问题,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2.
教活研究生“科社”课程,教师需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发展形势和教学对象的新变化,熟悉课程长期性、创新性与逻辑性三大特点,注意更新教学手法。  相似文献   
83.
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医学部2009-2011年推荐免试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分析,指出推荐免试研究生生源背景优秀、生源素质高,是招生方式中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有效手段,但也存在推荐免试生比例偏低、推荐方式不太规范等问题。提出了加大推荐免试工作力度、加大复试力度、进一步规范推荐免试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84.
樊兰 《科教文汇》2012,(21):27-27,37
研究生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及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建立有效的,使研究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介绍了国外几个发达国家及国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总结了基于研究基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建立基于研究基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5.
硕士生学习生活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基于对学习者学习生活主观幸福感的关注,以沈阳地区4个样本组的847名硕士生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了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结构,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了信度分析及效度验证。结果表明:该结构为5维模型,包括科研活动、学校管理、教师影响、学业压力及社会支持,所得数据信度、效度良好。对于硕士生学习生活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除以上5个因素外,还有学习者的性别、学校类型及所学专业。  相似文献   
86.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导师制度建设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分析导师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助比较研究的成果,探究改革与完善导师制度建设的内容应是我国导师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7.
目前研究生教育正在面临着学习者兴趣变化的巨大挑战。研究生学习兴趣变化主要体现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转向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上。这些变化既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同时也是就业压力的反映。研究生教育必须根据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把培养重心转向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上。这一调整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88.
Preparation for research supervision has assumed greater importance in academic departments of universitie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and diversity of both research candidates and supervisors and the financial incentives for on-time completions. Over the past decade a body of literature by both academics and academic developers has emerged and more recently post-liberal theories and frameworks (feminism, postmodernism and post-colonialism) have been used to problematise the field of postgraduate supervision. Central to the feminist and post-colonial critiques is the belief that supervisors are best equipped for their roles by a process of personal self-transformation which allows them to achieve an appropriate balance between emotional and rational elements in their supervisory practice. We wish to set critical and post-modern approach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We seek to show that feminist and post-colonial approaches are heir to a form of critique, which was founded upon the assumption that certain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s of modern society are dehumanising because they fragment human beings’ essential unity. We argue that engaging supervisors in a process of self-transformation reinforces the idea that successful supervision is a function of the supervisor's recovery of a fully integrated and higher self.  相似文献   
89.
培育和提高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责任。选取云南大学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研究生的视角,探索自我效能感对促进和提高在读硕士研究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意志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的意义,分析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行为表现、动机和情绪等特点,总结归纳出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若干建议。旨在探索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以适应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90.
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构建教育主体协调、教育内容整合、教育载体配合和教育模式结合的协同机制是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要从教育总体目标和任务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营造协同工作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