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8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教育   30109篇
科学研究   1678篇
各国文化   112篇
体育   1425篇
综合类   627篇
文化理论   121篇
信息传播   1831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395篇
  2022年   379篇
  2021年   630篇
  2020年   747篇
  2019年   416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422篇
  2016年   1184篇
  2015年   2861篇
  2014年   6904篇
  2013年   1771篇
  2012年   1886篇
  2011年   2402篇
  2010年   2395篇
  2009年   2260篇
  2008年   2576篇
  2007年   1758篇
  2006年   1405篇
  2005年   1344篇
  2004年   1003篇
  2003年   1056篇
  2002年   446篇
  2001年   398篇
  2000年   394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师晶 《新闻世界》2003,(12):45-45
说起漫画,许多人可能会很“糊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电视里的叫卡通,小报上登的是幽默,大报上刊的是讽刺画,街面上流行是口袋书或成人绘画读本,而漫画是什么呢?翻开《辞海》,可以看到这样的定义:漫画,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其实,早在出现漫画这个名称之前,也有叫“讽刺画”、“滑稽画”、“寓意画”等  相似文献   
72.
周搏龙 《精武》2003,(4):54-54
柔韧素质训练是习武过程中最枯燥无味的运动,韧带被强迫性拉长给练功者带来的痛苦让许多武术爱好者难以忍受,而放弃了训练。还有不少人草草几下了事,起不到任何效果。武术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你不重视它,它就忽略你。  相似文献   
73.
74.
75.
乒乓球两种多球训练方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球训练是提高乒乓球运动员技术、专项素质及意志品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本文以少儿乒乓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论证“一球一击”与“一球多击”两种主要训练方法,以减少盲动性。  相似文献   
76.
本通过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背景分析,提出了加强其市场环境建设,为我国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7.
王应 《体育教学》2003,(5):49-49
拜读了本刊2003年第2期《乒乓球正手攻球的教学要素》一文,感到童健老师从正手攻球教学中的心理调节、技术动作的学习与掌握和教学比赛这三方面来谈正手攻球的教学训练,确实大大缩短了学生掌握动作的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准确性、牢固性和实践运用能力。但笔者就文中童健老师提出用击打悬吊球来体会正手攻球时又打又摩的感觉却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愿与童健老师探讨。我们知道,攻球技术是各种类型打法、各种层次选手所必备的得分手段,其特点是速度快、力量大,应用范围广。它是进攻型选手的主要技术,更是衡量打球者实力和风格的重要…  相似文献   
78.
扶余是一个大县,历来有尊师重教之风。对教育和文化的渴求与崇拜,使这块丰厚的土地在岁月的更替中,呈现出了奋力追寻教育、积淀文化的别样风采。尤其是近年来,乘着新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本着求真、务实、创新、高效,不造势,不做秀,不做表面文章,不追求轰动效应的原则,我们在充分发挥县级教研中心功能的同时,坚持基于学校,立足教师,源于课堂,扎扎实实地运营教研工作的“五个一”工程,兴起了狠抓教育教学研究的高潮,提升了全县教师的专业水平,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9.
80.
善待惩罚     
我困惑 我无奈 现在的众多“教育工作”脑中,“赞扬”所取得的效果远胜于“惩罚”,每每看见相关的章,总冠以“赞扬”美名,好像它已成为溶石“圣水”,在任何顽固不化之人身上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而把“惩罚”当成是恶魔的化身,甚至在一线教师身上已达到谈“罚”色变的程度。哪位教师敢去“惩罚”学生,除非他想拿自己的名誉作赌注、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