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丁玲和肖红作品中反映了五四以后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女性两种典型的心理状态和人生道路,构成了三十年代左翼士性文学的两大主调,本文试通过两种类型的女性人物的比较分析来予以阐明。  相似文献   
62.
不算情书     
高信 《今传媒》2004,10(2):40-41
  相似文献   
63.
64.
丁玲1930年代从一个社会批评者向为大众服务的左翼文化工作者,再到党的知识分子的转变,经历了多种客观上的阻碍与主观心理上的挫折,并且蕴含了许多不可言说的犹疑与彷徨。直到四十年代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前后,作者才最终克服她与革命的疏离,并最终"与人民结合",成为"党的知识分子"。丁玲的小说从侧面反映了这个转变的过程。这篇论文与西方的丁玲研究进行对话,分析她的创作从批判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转变的过程,认为它们不但反映了她意图征服她的异化意识的努力下带来的个人"主体性"的转变,也契合了对于文学的三种"理念"(或文学作为社会-文化机制)的变迁,其中包含着很多为历史所限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65.
郁达夫和丁玲的早期小说都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真实的生命体验,《沉沦》中的“他”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都是经过“五四”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在追求美好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上面临着“灵”与“肉”的冲突。然而,他们所经历的灵肉冲突又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郁达夫和丁玲透过作品传达出的对个性解放的不同追求。  相似文献   
66.
丁玲具有双重的人格意识,一方面她是女人,当然具有女性人格特质。以及女性所固有的阴柔特征;另一方面。在她身上又存在着强烈的男性阳刚性特征,拥有男性人格特质。这二者有机地交融在丁玲的人格个性中,并贯穿了丁玲的一生。不过,丁玲的人格特征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平分秋色,其表现形态因生活和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时而女性人格特质占主流,时而男性人格特质占主流,多半时候是相互交错。这种独特的动态化的人格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丁玲的人生道路,并通过作家的审美体验而影响其文本创作。  相似文献   
67.
“一本书主义”是由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提出来的,大意是指一个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书,要有一本足以支撑自己的书。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家明先生在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时就极力倡导“一本书主义”,其含义与丁玲女士所说的一本书主义已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8.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有才气的女作家之一,她早期追求个性人生,最终成为了一位革命作家。丁玲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她这一辈子有四段难忘的情感经历。  相似文献   
69.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题赠作家的只有一首,那就是专为丁玲写的《临江仙》,足见毛泽东对丁玲的器重。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70.
丁玲,在跨越半个世纪的漫长的文学道路上,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农民、革命者、知识分子、士兵等等,都曾走入她的笔端,这些人物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最为成功的还是一系列女性形象,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的塑造。丁玲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敏锐视角,深入到女性形象的内心世界,以这些女性在现代社会的沉沦、挣扎、痛苦、不幸,以及她们对生、对爱、对美的追求、困惑,对死的叩问为艺术视界,向我们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女性的命运,展现了她们对自由、解放的不息追求、奋斗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