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3292篇
科学研究   431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56篇
综合类   210篇
文化理论   34篇
信息传播   54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343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12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张小川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10-111
因长期不能享受公平的国民教育而形成的弱势地位是城市民工犯罪的重要根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将使农民公平地享受国民教育,必将有利于改变农民处于社会相对的弱势地位的状况,实现有效预防民工犯罪的社会功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2.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犯罪行为也日益突出。从当前社会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计算机犯罪主体的社会认知、社会动机以及社会公众态度对计算机犯罪主体的心理影响,进行预防计算机犯罪的针对性教育防范.将非常必要并紧迫。  相似文献   
113.
集群犯罪不同于一般的共同犯罪 ,它的发生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和特殊的心理动因。研究集群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及其心理原因 ,可以帮助我们在预防措施和处置对策的选取上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4.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其中青少年自身所特有的逆反心理、性心理、闭锁心理和归属心理等主体心理因素中的不利成分,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根源。一1.逆反心理的影响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性的增强和尊重需要的发展,青少年强烈希望有自己的人格地位,因而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对年长者的教育影响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常以批评、审视的眼光看待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显得任性而不耐烦,表现出抵触倾向、对立情绪和较明显的叛逆性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给实施道德教化造成困难,使其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比较薄弱,从而影响其品…  相似文献   
115.
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认定不作为犯罪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义务有:法律规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深入研究这三项义务对司法实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6.
针对近年来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受犯罪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问题,本对受贿犯罪的新特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对其防范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7.
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女性犯罪十分突出时代,特别是以醉酒和卖淫为代表的道德犯罪更是占了相当的比例。然而,在这一时期,酗酒和卖淫之所以遭受到强烈的谴责,并不仅仅在于她们违背了法律,更重要的是违背了社会对她们的角色期待,违背了当时占主流的中产阶级妇女观。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女性道德犯罪现象的描述来探讨中产阶级妇女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待女醉鬼和妓女们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8.
邪教组织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威胁,其影响国际关系,威胁国家安全,危害社会稳定,扰乱经济秩序,破坏人权,罪行罄竹难书.该文通过对中外各国在防范打击邪教组织犯罪立法方面的比较,论述我国必须针对邪教组织犯罪进行专门立法,才能实现严密防范、严厉打击的目的,确保我国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19.
在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对于后续未成年人犯罪定罪量刑的影响;也即封存是否等于消灭,立法并未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容易引起争议。对于如何处理封存制度和前科消灭制度对定罪量刑的影响,应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从刑事政策及制度设计本身的目的出发,采取"两步走"的方法,以达到刑法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0.
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青少年犯罪一直就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有关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问题少年”其“问题”出在家庭。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