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8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南宋时期,浙东地区和理学相对立的事功派兴盛起来。陈亮作为事功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永康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倡导的功利主义对我国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后世经世致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文章认为,翻译研究回归到伦理问题,实质上是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伦理价值取向.在这一前提下,文章重点厘清与翻译伦理相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译者的义利问题,翻译的事实与价值判断问题以及翻译规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共同构成翻译伦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3.
在对待钱的问题上,《喊呐》、《徬徨》中的新的智识者尚处在一种文化怪圈之中,他们不断地被这“小作为”的事情所“烦难”。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重义轻利、崇义贬利思想紧紧地缠住他们;另一方面,现实的生存又逼使他们向现代价值观念靠拢。为此,他们经受了特殊的矛盾、痛苦,以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探索,“默默地前行”,希图把握住这个有关命运与前途的生存杠杆。  相似文献   
64.
正2014年2月贵刊所载《名医臧伯庸和他的朋友们》一文,提及祖父臧伯庸与孙中山、章太炎及于右任之间的关系。去岁该文作者夏瑜(笔名老老夏)先生采访时,我将祖父臧伯庸与于右任之间关系介绍较详,惜其文章或受篇幅所限,或受侧重面所致,未能全述。本人欲再补充一些史实。民国成立前,于右任先生与祖父虽同处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阵营内,但二人并无来往。直至辛酉年(1921年)前后,于右任哲嗣于武在上海突罹急病,非常凶险,于十分焦急。其一名下属(惜忘其名)常求医于祖父,对祖父医术颇  相似文献   
65.
公与私:义利诠释中的沉疴痼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之辨首发于孔子 ,光大于孟子 ,是儒家学说的一项核心内容 ,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极大。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方面的误解也非常严重 ,其中以公私论义利 ,是各种误解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是义利诠释中的沉疴痼疾 ,长期以来严重干扰着对义利之辨精神本质的理解。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希望引起学界同仁注意 ,以进一步清除这种诠释方法的歧误  相似文献   
66.
义利观是人们对于"义"与"利"的根本看法。孔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谋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人们对利的追求,特别是对民众利益的追求,即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并非一概反对。这就显示了他的义利观的矛盾之处。这种义利观为荀子所继承与改造、开拓。荀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利两有",打破孔子"义利两分"的成见,提出了"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荀子的义利观还有"以义制利"和"均遍而不偏"。孔子的"义以为上",以义谋利和荀子的"义利两有""以义制利"的思想,在当今仍未失去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7.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问题涉及宇宙论、本体论、思想方法论、知行观、人生价值论各个方面,是一个基本的、最主要的问题.两一关系问题、知行关系问题、义利关系问题分别是思想方法论、知识论、人生价值论方面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人类最感困惑的难题,至今仍然不能说已找到完满的答案.然而,正是由于对这些问题永不止息的探问,才促使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8.
传统义利观中也有积极的一面,体现出一种着眼于整体利益的价值导向,人们的义利观,不仅要受到社会根本制度的制约,而且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要受到不同的具体管理体制的影响,正视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人们只有首先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义和利表现为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从根本讲是吻俣的,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完全能够实现人民群众中的局部,个人利益与整个利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69.
当今社会见义"不为"者远多于"勇为者",究其原因在于见义勇为行为者的义与利发生冲突。通过自我心理的调适、价值取向的调适以及外在环境的调适可以化解行为者义利的冲突以达到义利的统一,让这种稀有的道德财富更显光彩。  相似文献   
70.
义利论思想是古代经济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强调“利”还是强调“义”还是义利并重,一直是古代经济思想家之间不断争论的一个话题,司马迁的义利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同时他的思想也广泛的吸收了前人关于义利思想的精华部分,因而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司马迁的义利思想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