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4篇
  免费   2篇
教育   2796篇
科学研究   178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12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多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汉英习语的研究热情不减。汉语习语和英语习语有着相同的特点,量大丰富,且含义繁杂,分别表达着本国国情特点和语言特色。这些习语的形成与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历史事件、思维方式和劳动实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习语所囊括的隐喻含义也各不相同。本文拟从概念隐喻这一视角出发,对汉英习语进行对比性研究。  相似文献   
22.
“折桂”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典故,拥有众多与科举功名义有关的同源典面。其中许多典面结构凝固,具有复现性,属于词、固定短语或准词。“折桂”典面的多样化是社会历史因素、文学传统因素、主体心理因素及文本构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后,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使用者追求异质感和典雅性的交际心理使“折桂”典故的基本语形“折桂”一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找到了新的语义、语用空间。复出后的“折桂”一词语义已由表示科举及第转向多表示竞赛获第一名。目前,“折桂”一词的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3.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F0002-F0002
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六中学创建于1980年,校园位于市区北仓路14号。学校有学生1800人,教职丁176人。书院般的校园。2008年以来,乘教育均衡发展东风,学校争取到近千万资金对校园进行改造,面貌焕然一新,设施极大改善。独特的多媒体小班教室、整洁的塑胶运动场、设施完善的社团活动室构建了学生的三重乐园。学校初步形成了国学特色的校园文化。麒麟苑、谐趣园、沁心园,青竹摇曳,梅菊竞芳。文化墙、涂鸦墙、成语典故墙,古典现代融为一体,意味悠长。国学馆、科普廊、雅韵阁、食育坊、陶艺坊,匠心独具,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相似文献   
24.
梧文月刊·学术综合脚2010年第3期刊载刘振修老师《“吃醋”与狮子》的文章,刘老师从书籍典故中考索了为情嫉妒称之为“吃醋”的原因有二:一是人起妒意就会感到心酸,其感觉如吃醋一样。  相似文献   
25.
田绮 《海外英语》2015,(9):131-132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6.
体验主义认为,语言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语言中的词汇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获得新的语义。从身体的基本部位之一———"面孔"入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方法,可以证明自然语言中的大部分习语和普通词汇一样,其抽象语义也是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而获得的;在不同语言的习语中,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27.
希腊罗马化对英语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尤其是希腊罗马神话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词汇,不少英语词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的神名及神话典故。  相似文献   
28.
  蔡权 《新高考》2006,(7):78-82
第Ⅰ卷(选择题 共69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题3分,共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历史典故“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相似文献   
29.
古典文献中多有“鸡栖”“鸡栖树”“鸡树”等说法,但是这些说法因文献不同,上下文含义不同,意义也难免有差异,很多时候甚至大相径庭.如今,很多人甚至文史或者文献学学者,也虎古典文献中的“鸡栖”“鸡栖树”“鸡树”简单地理解为“鸡栖于树”.早先,有学者在《中华读书报》上发文,引用杜甫《恶树》和《三国志》“鸡栖树”典故,认为自古就有养鸡于树之法,最近,笔者又见学者在网络上普及“古人为何把鸡养在树上”的常识,亦用《三国志》中“鸡栖树”之典.岂不知,这是望文生义,如不加以澄清,可能会误导公众,笔者以为有必要为此一辨.  相似文献   
30.
对语言认知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概念形成中的认知,这涉及基本范畴与认知图式,意象与隐喻认知模式等;二是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即人怎样运用语言结构实现其交际功能,这涉及语义结构中的突显与选择,以此说明语言是认知发展的产物.文章拟通过对习语变体的探讨,重新划分习语变体种类,并说明认知和经验对语言结构和意义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