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篇
教育   181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蒋牧良的中篇小说《旱》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湖南的大旱,描写了在苦旱煎熬下的农民金阿哥的家破人亡和走投无路,表现了农民的苦难和抗争,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忍,真实地展示了30年代湖南乡村历史画卷的一个侧面。浓郁的乡土风俗文化色彩,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小说对农民自身的精神弱点的剖析也较为深刻。小说中几处大段的心理描写极为成功。  相似文献   
72.
作家网消息:余光中曾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有人说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是和中国整个诗坛几十年来走向相同的,即先西化后回归东方。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上世纪80年代后,他才把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  相似文献   
73.
地域性是人们评论乡土文学的重要视角,也被认为是乡土文学的基本特征.但是,近年来,一些乡土作家表示出对地域性的批判和拒绝.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前乡土文学创作界和批评界有密切关系,折射出一些乡土文学作品在地域性表现方面存在的缺陷.实际上,地域性与乡土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只是地域性的表现不应该简单化和表面化,而是需要深入到生活背后,在乡村生活、人物和语言当中自然而深刻地呈现出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域性与乡土文学的关系面临较大的变化,需要更深入地认识乡土文学精神的意义,关注地域的内在文化精神,在更深层面上持守乡土文学地域性的独特底蕴.  相似文献   
74.
湘楚文化浓郁的原始气息,不乏诗意的野性状态,表现出了更多的非道德化倾向,充满了自然性、原始性。湖南人有崇情尚性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氛围。对两情欢娱的的赞赏,对情爱开放自由的宽容,对女性的敬重,极具奇幻浪漫色彩的爱情生活,情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艺术魅力等等,却是湘楚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众多乡土文学作家乐于表现的主题,寻着沈从文、周立波等一批湖南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踪迹,我们可以透视出这一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75.
中国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因其时代的复杂和历史的积淀以及五四“个人”的发现而变得沉甸甸,明显地注入了作者对现实苦难的体验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挖掘,乡土作家们通过在乡土文学中呈现的“生存挑战”、“理想失落”及“理想质疑”三层困境,表现了他们在文化囹圄中挣扎和纠结着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76.
台湾“大河小说”将台湾人民半个世纪的生活和斗争涵盖其中,表现爱祖国、爱民族的母题。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浓烈的乡土色彩。小说并不单纯是为叙事或审美服务,而是具有更为深刻的化意义。小说在凸显民族化感情,将民间民俗风情和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与特定历史时期有意连结在一起的过程中,把主人公的成长和斗争与生活本身那样的典型环境揉和在一起。乡土学特质统一于现实主义风格之中。独特的心理描写、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我国现实主义学以白描为传统的技法。  相似文献   
77.
"科学"与乡村的现代性转型紧密相连,在一个世纪深深楔入乡土中国,取得至高无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当代文学文本中,它在革命/启蒙语境改造国民性,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和政治动员,主导乡村经济、社会建设,在当下的现代化致富中型塑"霸权"并破坏乡村小传统。由此,"科学"由革命伴侣、启蒙导师到现代之子、致富先锋、传统之敌的形象嬗变和魅力话语,反证着革命中国、现代中国的变迁。  相似文献   
78.
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依纵向历史角度概括可分为四个时期:二十年代中期、十七年时期、新时期(上)、九十年代。对各个时期的乡土文学的总体特征及重点代表作家作品作以介绍。其中二十年代中期部分重点写本时期乡土小说的共同特征。十七年部分重点写赵树理、孙犁两位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新时期(上)部分重点写刘绍棠、汪曾祺的创作。九十年代部分重点写新乡土小说的“新”。  相似文献   
79.
黄健桥 《贵州教育》2023,(13):43-45
生态美育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之一,从审美的高度观照生态问题,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本质,旨在帮助人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改善人类生存境况,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乡土文学充满着浓厚的风土人情美,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态美育理念创造了良好条件。本文通过列举生态美育的基本内容,探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乡土文学选文的生态美育策略,以期探索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生态美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0.
描写女性形体美的作家作品,在中国文坛上是数不胜数的。而采用“借物烘人的移情法”来描写女性形体美的作家作品则为罕见,要以当代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及其作品为著。本文从表现艺术的角度赏析刘绍棠“人比花娇”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