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篇
教育   140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刘元平 《美育学刊》2015,(6):111-117
美是一切艺术的本质和核心。人类创造音乐,音乐又影响或改变人的自身。从音乐的本质及功能来看,人在音乐审美感知活动中最主要的三个向度应是形式体验、生命幻象、文化体认。从音乐育人的角度来看,此三维向度各对应于人的感性素质、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52.
时光荏苒,转眼间从师父姚承光先生学习意拳已经到了第十六个年头,在随师父习拳的日子里,耳濡目染,从一个拳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对意拳这一科学系统的拳学也算有了自己细微的体认。  相似文献   
53.
介绍了企业文化在神华集团发展建设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指出,神华企业文化将成为未来神华能否继续在同行业中领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4.
“随处体认天理”是明代哲学家湛若水的道德修养论,其内容包括知行并进、动静合一、勿忘勿助等。他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优点表现在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合一、民主精神、积极入世的姿态等方面,又具有修养学说的哲学基础自相矛盾、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貌合神离、道德主体和客体真实关系模糊难辨等缺陷。  相似文献   
55.
感恩教育实质是一种道德教育,本文引用教育心理学中道德教育的"心理体认"策略,论述心理体认策略在感恩教育中的运用,即以知恩、识恩为根基,以感恩体验为动力,以报恩、施恩体悟为关键,以人格教育为灵魂,着力建构一个知、情、行合一的感恩内在调节机制和动力整合系统,把培养学生的自觉回报的行为习惯作为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6.
个体认知风格与职业技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心理学在个体认知风格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测评工具.笔者认为个体认知风格与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技能习得认知规律间的不协调是个体技能习得过程中产生困难和障碍的一个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活动要关注学员的个体认知风格.  相似文献   
57.
外交话语是一个国家外交思想的重要载体。中国外交话语的特性决定了外交话语英译的体认本质。将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引入翻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外交话语英译所发挥的体认功能,旨在提升对外交话语英译的体认认识。总结外交话语英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拓宽翻译研究思路,推动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8.
孟子、董仲舒、司马迁等大力推崇《春秋》,而姚曼波、王世舜教授认为《春秋》“漏洞百出”,“颠倒黑白”,孔子所作不应是《春秋经》而是“《春秋》传”——《左传》,并且认为这是“意义重大”的发现。其实是出于《春秋》由经降史所生的误解。成见在胸,欲完成这项“神圣的”工作,于是“遍考秦汉典籍,找不到一务孔子作《春秋经》的坚实依据”。实则所作“考证”充满主观臆断。董仲舒“引经文而称孔子”,则认为董“偷天换日”,“移花接木”,把《左传》调包为《春秋》,这是连当时的皇帝都无法做到的事。又曲解《史记》,声称《史记》“以孔子作《传》”。实则望风捕影,把自己的成见强加于司马迁。经学史上的客观事实,不会因为后人不理解和拒不承认而不存在。自以为“廓清了千年迷雾”,实则制造了混乱。评价历史、人物而没有历史观点,必定陷于谬误。  相似文献   
59.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总目标中这样表述:"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其中,"创意物化"的提出,既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60.
古代文学作品因其历史而在知识性、文学性、经典性等方面有其特性。中国古代作品的文学性内涵更为广泛,既包含各类社会思想的精神实践,也包含个体或集体的情感体验,还包含具有匠心和美感的文本形态。古代文学的经典性体现在人文精神、美学品质、创造性三个方面,是在交流、教育、欣赏、批评等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当代鉴赏者首先必须有丰厚的古典语文知识、历史意识、文学史知识。在继承和发展"知人论世"的鉴赏传统的同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体认其精神内核,以现代话语阐释其超越性意义。鉴赏者还必须从历史的真实、逻辑的真实、情与意的真实三个维度,来维护阐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