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徽州府对哥老会的通缉告示的发现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浩瀚的徽州书中爬梳出一纸光绪二年徽州府对哥老会的通缉告示,其内容包含哥老会人员来源、活动特点及清政府为防范哥老会而加强保甲制度、发放门牌登记等措施。它印证了哥老会与洪门“三合会”、“三点会”的渊源关系,印证了太平军派洪门兄弟打入湘军,在湘军中发展哥老会组织的说法。它展示了1891年哥老会在长江下游以安徽为中心发动的大起义前在徽州的活动方式、特征和影响。  相似文献   
42.
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新疆的推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40年起,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在内地各省推行保甲制,由于新疆情况特殊,直至1942年才开始实施。保甲制度在清查户口、维持社会治安、组织民众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对新疆基层社会的控制更为严密。  相似文献   
43.
保甲组织是国民党统治的基层组织,也是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初期,绥远省深入开展了废除国民党保甲制度和建立城镇、乡村基层人民政权的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绥远省彻底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建立的保甲制度,并建立起农村行政村级人民民主政权和城市居民的闾组组织,使人民群众彻底获得解放,不但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且为开展各项社会民主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4.
查阅黄山学院图书馆馆藏清代徽州里甲赋役文书,发现在清代有些地区鱼鳞图册都保区划依然留存使用,一都十保并非定制,一保也并非一个鱼鳞字号,一个鱼鳞字号也并非仅在一保,图甲编制也可能并非一图十甲,在实践中可以灵活变通;清代里甲制演变为图甲制,宗族通过垄断总户、管理子户来获取地方事务管理权,户籍、户役具有身份约束性;由于徽州保甲的组织编制未能脱离图甲的框架,保甲职能的履行表现为保役按图甲轮流充当,即“保从里转”;徽州的均图、增图与分保反映了地方族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整合。  相似文献   
45.
46.
保甲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产物,是依据地缘控制乡村社会的一种手段,具有管、教、养、卫的功能。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得到了异常的发展,在组织形态、角色地位、权力意义、结构功能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  相似文献   
47.
上海:从废保甲到居民委员会的诞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所谓保甲制度,即市以下设区,区之内设保甲。一般以10户至30户为一甲,10甲至30甲为一保,10保至30保为一区。“人必归户,户必归甲”。 1927年5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作为蒋介石“清党”运动的产物,在上海着手建立了保甲制度,这比国民党政府1934年在全国推行保甲制度提前了7年。1944年2月,汪伪政府颁布的《上海特别市区编组保甲暂行办法》规定: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十保为联保,设联保长,每一分局区域内之各联保为总联保,设总联保长。 日伪时期上海的保甲组织,在日军未进入租界前,将原上海特别市所…  相似文献   
48.
沦陷区的保甲制是日伪维护其统治的基础.文章以安徽池州地区的沦陷区为中心,探究其保甲组织的构成及特点,并由此来考察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9.
民间调处是清代民事纠纷解决的重要形式,乡约、保甲长调处则是民间调处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乡约、保甲长的职责以及他们在官府与民间之间所扮演的联系作用,使他们成为民事纠纷民间调处的调处者角色。在清代诸多民事纠纷民间调处中都可以见到乡约、保甲长的身影。乡约、保甲长进行的民事纠纷调处对清代民事秩序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焙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烯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