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2篇
教育   324篇
科学研究   65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01.
近代以降学界热衷于对不动产租赁权性质的揭示,而无从宏观的角度对租赁法律关系进行整体把握。然则成立不动产租赁权这一隐喻深值推敲,所谓"租赁权"并不能完全涵摄租赁法律关系的全部权利内容。置于物权与债权区分立场,不动产租赁法律关系应为二元性架构,此二者相互以不同变动模式各自成立,根本无法归纳出同质的租赁权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02.
随着物权的价值化、债权在现代社会中的优越地位、新的财产权客体的大量出现等现象,使大陆法系财产权的物权与债权二元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物权与债权逐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带来物权法与债权法法律界区的模糊化,出现所谓的"中间地带"--物权债权化和债权物权化.而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正是重新审视传统的民法理论,应对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3.
破产法立法过程中关于破产企业职工债权清偿顺序与担保物权的清偿何者优先的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新破产法以特殊的方式解决了这一争议。本文在风雨平息之后通过回顾立法中的关于此问题的争议,加强对新破产法特殊规定的理解,并进一步理清破产法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04.
租赁权作为一种债权,开始仅具有使用、收益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租赁权被赋予了新的生机--具有了损害赔偿请求权和妨害排除请求权,这使得租赁权具有了物权化的概念."租赁权物权化"受到人们的推崇,成为主流学说.但随着"所有权利用中心论"的发展,该学说逐渐暴露出其理论上的局限性.为纠正"租赁权物权化"学说的本质错误,本文从该学说的缺陷入手,针对性地提出了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阐释了租赁权的性质,从而将租赁权还原为物权.  相似文献   
105.
我国民法学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所以从事民法研究要学外语、读原文;知识产权研究要以民法学为基础;案例教学与概念教学各有所长;我国现有立法对知识产权滥用有充分的规制;物权与债权没有何者优先之分;侵权是一种客观行为,它的构成不以主观过错为必要条件;知识产权的客体从本质上来说是能够传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6.
中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唐代,债的法律关系是很丰富的。在《唐律》中,也有若干关于债的原则。本文探讨唐代债权法为进一步完备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7.
文章首先分析了债权资产评估的问题和长期资产评估的问题,与此同时论述了存货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评估问题,最后就关于资产评估结果是否调账的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8.
定金作为我国担保法明文规定的一种债的担保方式,对保障债权的实现具有很大保障作用.本文介绍定金的法律属性、作用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9.
债权侵权行为是在价值观念由个人权利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化的进程中,为调和维护交易安全与保障行为自由之间的价值冲突而受到关注的。债权因其固有的不可侵性而能成为侵权客体。债权侵权制度在各国的立法中已得到普遍承认,在我国应将其确立下来。成立债权侵权行为应俱备以下五个要件:合法债权、侵害者为第三人、行为违法、主观故意、造成损害结果。对于债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应以直接侵害的不同而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10.
关于建立自助行为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法律关于权利之保护,以公力救济,即以向国家审判机关寻求帮助解决为原则,一般不允许私力救济,但是,有时难免对权利之保护不周。因此,法律容许在一定条件下的自助行为,即在实际生活中权利人采取自助行为以实现其权利,但我国《民法通则》未规定自助行为。本文从自助行为制度的源渊,以及各国法典规定之比较,阐述了在我国实体法中设立自助行为制度之必要性,以及该行为之基本构成。说明该制度设立之目的,在于预防权利呆滞和落空,尽力保护公民的基本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