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924篇
科学研究   4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什么是兼词呢?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杨伯峻先生。杨伯峻在《文言文法》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  相似文献   
72.
教师劳动作为一项培养合格公民的职业活动,对人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允许教师从事兼职兼薪工作政策的颁布无疑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同样从事艰辛脑力劳动的中小学教师来说也是一个福音。从中小学教师劳动的性质及意义对其兼职兼薪的合理性问题进行剖析,为中小学教师兼职兼薪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我喜欢他老实"这一句的分析为例,探讨了兼语句、双宾句和主谓词组作宾语句的区别。文章首先对这三种句型作了定义上的划分:其次阐述了以所用动词和事理推敲来区分三种句型的方法;再次论述了区分这三种句型的第三种方法--提问法;最后提出了区分兼语句和主谓词组作宾语句的区分方法的四种方法,即看看第一个动词是否对后面的动宾词组或主谓词组所描写的情况产生实际影响、移位法、停顿法和插入状语法。  相似文献   
74.
才学化是六朝赋创作中的一种普遍追求,南朝赋有着较为典型的才学化倾向。"人的觉醒"与"赋兼才学"是南朝赋形成才学化倾向的根本原因。六朝时期新兴的社会思潮"人的觉醒"与传统的赋学观念"赋兼才学"叠加在一起,使六朝赋的才学化特征比汉赋突出;"人的觉醒"促使六朝士人努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才情,促使赋家在赋的创作中运用种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出超人(包括前人)一等的才学,故南朝赋的才学化倾向比魏晋赋典型。  相似文献   
75.
国家的治理既要靠法律也要靠道德,这是由法律和道德的互补性决定的,也是历史经验所得,所以中国的治理也同样需要法律和道德。在我国社会主义日益发展的今天,坚持法律和道德的实践统一性,是实现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的关键,也是国家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6.
<正>德国美学家尧斯说:"如果一部文本用一览无余的方式组织其要素,我们作为读者,就只好厌倦或者拒绝这本书,或者怨恨想将我们完全置于被动的企图。"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作品占据着相当多的篇幅,有的文章的人物思想不断碰撞,焕发出人性的光辉;有的文章的情感荡气回肠,百转千回。这些富有吸引力的对话意图均能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出作品的丰富内涵,制造张力,让学  相似文献   
77.
张星 《考试周刊》2014,(7):30-31
<正>1.丞相。秦、汉定制,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起互相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魏、晋以后,真正担任宰相的多用其他名义,而丞相只用位置权臣如曹操、王导等,往往进一步即登皇位。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但是此时的丞相已无汉代丞相的实际权力。明初亦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自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但习惯上唐、宋之同平章事亦以丞相  相似文献   
78.
胡紫金 《考试周刊》2014,(53):16-16
<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里面不仅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以及值得学习的人物美德。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教材中的语言美、画面美、人文美,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我谈谈是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利用学生中的人文资源,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语文  相似文献   
79.
正优秀的作文必须达到这样的要求:除了书写优美之外,还必须做到立意准确、新颖,行文流畅,文采斐然。怎样以立意取胜?这个问题关乎到学生的个性和思想:一个具有鲜明、独特个性的人,一个具有深邃思想的人,他的文章立意必定与众不同,反之则十分平庸。怎样以行文流畅、文采斐然取胜?这个问题还是与个性有密切相关:一个人博闻强记、思维敏捷、风格独特,他写出来的文章必定汪洋恣肆,文质兼美。可见,要想提高高中生的作文得分必须从个性培育上寻求突破,而不是把赌注压在技巧传授上。  相似文献   
80.
正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语文的"本真"是什么呢?就是语文的本性、本源、本来面目。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曾指出:"语文的本真在于语文规律的把握,教师按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按语文的规律去学"。"本真"语文课堂的追求目标是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以学生阅读习惯、表达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学生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的提升为目的。笔者现以语文阅读课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尝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