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721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写景,通常有两种写法:定点描写和动点描写。定点描写是先确定一个立足点,然后从这个立足点出发。按一定顺序把看到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动点描写与定点描写相反,作者的立足点不断改变,随着这种改变,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景物进行描绘。  相似文献   
62.
写景类文本主要是指写景状物类散文。这类散文把自然山水、人文景观、民俗风貌当做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从而实现唤醒审美感悟、传递作者情意、体察生活美好的散文。这里的景与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虚拟景物、人造境不同,写的是真景真物,真社会,真自然。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状物类文本占有相当多的篇目,而  相似文献   
63.
王艳艳 《语文知识》2014,(11):69-71
《长白山秋色》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浓烈浪漫。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文章,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的结构;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前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所作,因其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这篇为《前赤壁赋》。全赋文字优美,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寓哲思于写景叙事中,是古代辞赋中的优秀之作。同时《前赤壁赋》中蕴含的关于人生和自然的哲理以及苏轼乐观豁达的态度对于当代人也有着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65.
《北大荒的秋天》是第一篇写景课文,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66.
散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从而表达作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写景状物、记事述人目的都是为了抒情言志。情感总是依附于形象,融情于景、融情于物,因此散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情感是掌握章内容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体悟散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67.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名写景散。作通过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悲秋”与“赏秋”的感情。由“悲秋”而“悲情”,由“赏秋”而“激情”。这种“悲秋”与“赏秋”的双重思想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可奈何地生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68.
《雾凇》是四年级第7册的一篇写景文章。 对于江南的孩子来说,学这样的课文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雾凇。于是在课前,我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制作了一个课件。上课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了一个雾凇的神奇世界,那如雪般洁白,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绵延十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银妆玉砌、瑰丽壮观的雾凇世界之中,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  相似文献   
69.
杜甫流寓秦州、辗转同谷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他在四个多月的时间中创作了117首诗歌,诗歌在内容、体裁、文人精神和命运感叹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和此前诗歌完全不同的审美风范。其诗作沉郁孤寂,带有沉重的命运感,呈现出一种普遍的悲剧化心理体验。杜甫的诗歌状态也因此进入到了一个自由的天地里,写景、咏物、遣兴三种形式的诗歌表达,构成了杜甫秦州诗歌的框架,这三种诗歌形式所承载的精神指向是很明显的。写景诗中用自然山水意象将内心的悲感完全外化,使自然景致成为作家内心的投射;咏物诗中选取的独特的包含作家复杂情感经验的喻体形象更是生命悲感的隐喻;遣兴诗传达出作家对孤独痛苦的灵魂的不断探问,这种感兴体验在进入夔州后更加深化,杜甫秦州期间的遣兴诗的个体意义和延伸意义便在于此。  相似文献   
70.
1.朗读成语,体会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写作背景,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