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844篇
科学研究   122篇
各国文化   71篇
体育   203篇
综合类   53篇
文化理论   31篇
信息传播   6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312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同学少年》2011,(6):25-25
很少有机会与爸爸并肩而行,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过三四次。 第一次与爸爸并肩而行,是他送我上小学。尽管许多细节早已忘记了,但当时的兴奋与激动还记忆犹新。记得那天早晨,我起得特别早,不但自己主动洗脸刷牙,还再一次仔细地检查了所带的书本、文具。  相似文献   
92.
《初中生》2011,(16):7-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铿锵有力的话是少年周恩来说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温文尔雅,是位白面书生,如同诸葛亮"羽扇  相似文献   
93.
孙利 《培训与研究》2011,28(1):82-85
为了解高校师生关系状况,并提出改善师生关系的建议。本研究采用开放性问卷调查了56名大学生被试对教师和学生的主要印象,在此基础上编制问卷对来自4所高校的466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了外显师生刻板印象和师生关系满意感调查,两周后挑选其中72名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结果表明:大学生有明显的外显师生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不受被试性别、生源地影响;大学生有明显的内隐师生刻板印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内隐刻板程度更深;总体而言,高校师生关系不太乐观;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师生印象与师生关系满意感相关不大。  相似文献   
94.
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女性刻板印象和传统角色定型:家务劳动仍被视为女人的天职。家务劳动依然被排除在“工作”之外,剧中的女性体验到的是“他者”,而不是“自我”。  相似文献   
95.
文化产业文本的定性问题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产业化或产业化了的文化,其文本不论从生产还是消费角度看,都属于精神产品,精神性是其本质属性.<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为文化产业文本精神属性作了充分的注释.要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品质.强化产业文本的精神属性,必须在指导思想上摒弃唯经济至上的观念,在实践上弱化模仿复制,鼓励原创精品,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作为文本表述和弘扬的精神内容.  相似文献   
96.
北京印象     
初到北京阴郁。这是我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当我坐了三个小时飞机,刚踏上首都的土地时,便注意到这里的天空。灰蒙蒙的,看不出云朵的边缘,也分辨不出苍穹的颜色,甚至连阳光从哪里照来也无从得知,只是一味的阴暗,沉甸甸地压下来,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的气息,如果在山中闻到这样的空气一定很心旷神怡,然而  相似文献   
97.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记忆与印象作为史铁生的写作之源,经历了极限体验、反思生存、通过写作寻找生存的意义以及把记忆与印象作为写作之源的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98.
沈旎 《师道》2011,(3):45-47
题记:遇到同道,总是件让人兴奋的事情。一海之隔的两岸同胞,怀着同样的教育愿景,研究着相似的课程,发现了相通的问题,做着共同的努力。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让人期待又举步维艰的时候,同道有如彼此的支撑,让我们更有信心坚持。  相似文献   
99.
数字技术带来的通讯工具以其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特点成为社会沟通的主要媒介,与此同时,它们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副作用"也日益凸现,日益演化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手机焦虑症"为例,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数字技术对社会沟通殖民化的含义、过程及后果。  相似文献   
100.
我现在已经十岁了,也曾经历过许许多多让我感动的事例,其中有一件事印象特别深刻,我至今记忆犹新。记得那是一个闷热上午的第四节课。临近放学时,许多同学都早早地就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想马上回家。过了大约四五分钟,老师进教室了,说:"今天我们要订校服,大家下午得把钱带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