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67篇
科学研究   2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9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动静载荷耦合作用下岩石破坏过程研究是深部开采等相关岩土工程的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本文对动静载荷耦合作用下岩石破坏过程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晚归”的生活画面,而且动静相映成趣,体现了“诗画合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词以境界为最高,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唐代是中国诗词文化的全盛时期,可以说是名家辈出,风格迥异,百花齐放,佳作满地。王维的诗动静相衬,意蕴深远,别具一格。在唐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合作学习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一般分为设计引入、合作探究、交流总结、反馈评价几个阶段。大多数教师会采取设置情境、开展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出现分组不均、活动目标混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眭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厉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本文以数学解题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为指导就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读练结合动静相宜"的教学模式,分为"读""练""动""静"四个板块。新课堂要求教师备课要精当,讲课要精练,总结要精准,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探索,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完成课堂内容;"静"即要求教师静下心来,钻研课本,以单元为单位,形成语文知识教学体系,便于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7.
18.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19.
教学活动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体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惰性大、又要拿出大半时间用于训练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他们好动不好静的特点,处理好课堂上的动静关系,让学生在课堂能亦动亦静,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体校的文化课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全面、准确地梳理中国运动养生技术体系,运用历史还原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逻辑分析.结论:运动养生技术类型的形成是历史发展与文化不断融合的自然结果.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在早期生活实践中获得动与静的身体体验之后在与自然界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获得身体运动的启示;随着社会思想的不断融入以及医学的发展,一系列专门的身体运动技术被逐步创造出来并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4种运动养生技术类型,即肢体活动类、肢体导引类、意念导引类以及静法类,其中,肢体活动类与静法类都是沿袭早期动静体验独立发展而成的,另两类则是动静体验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