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7篇
教育   2496篇
科学研究   1130篇
各国文化   69篇
体育   169篇
综合类   90篇
文化理论   64篇
信息传播   138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439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550篇
  2010年   504篇
  2009年   594篇
  2008年   1729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贾鹤鹏 《青年记者》2008,(12):47-49
在实际工作中,记者们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在短暂的时间内也无法迅速获得专业知识,该如何判断相关的信息呢?  相似文献   
22.
符彤 《青年记者》2008,(12):109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全国、震动了世界,一名叫赵普的央视新闻主播同时用泪水感动了千万观众。在对一条地震新闻短片做评述时,赵普无法控制情绪,潸然泪下。这段落泪视频被网友上传到网络,引起强烈反响。这件事再一次将电视主持人的人文关怀引入公众视野。  相似文献   
23.
之所以新闻人冲在地震灾区的最前沿,因为他们的笔和镜头,也是挽救生命的战斗工具。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一线,我们看到了许多活跃的新闻人的身影,他们是另一支抗震救灾的"先遣队"。当  相似文献   
24.
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报道不但在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赢得了满堂喝彩,交口称誉。这种中外共赞的局面,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少见的。首先,我们的工作确实做得成功,干  相似文献   
25.
灾难性事件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等。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的选择与使用体现着一份报纸的风格与办报理念,醒目地传递出该报的采编策划能力、议程设置倾向、媒介伦理把握及审美趣味和人文关怀的深度。本文从新闻图片入手,分析报纸对今年汶川大地震的新闻图片报道。选取地震后的第一周(2008年5月15日~19日)这一特定时间段,以《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和《南方都市报》的相关地震新闻图片为样本,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图片报道的悲剧处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6.
王洪亮 《青年记者》2008,(13):52-53
每周一的下午是齐鲁晚报雷打不动的主任例会时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齐鲁晚报主任例会正在进行,会议刚结束,便传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的消息,编委会紧急做出决定,派精干记者赴灾区采访……  相似文献   
27.
新创     
《青年记者》2008,(10):2
中国抗震救灾网开通;全国45家媒体发起“怀抱”行动;全球100多家中文媒体发收养地震孤儿倡议书;国内首家版权领域综合交易和服务大厅投入运营;《奥运2008火炬接力特刊》将落户各接力城市;  相似文献   
28.
政经资讯     
话语马克思主义也有不管用的部分,这没有什么奇怪的。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老人生活在100多年前,在西欧的条件下,讲怎么搞阶级斗争,怎么搞暴力革命,怎么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斗争,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显然不管用了。我们不要学那  相似文献   
2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新华网首先发布了地震的消息,使震中以外的民众对地震情况有了初步了解.报纸由于印刷限制,影响了时效,但第二天报纸的头版头条几乎都是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报道之多之详细可谓"空前".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看望慰问抗震救灾新闻工作者时,动情地说:"抗震救灾斗争取得的进展,凝聚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①  相似文献   
30.
在得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消息后,我就对这一事件高度关注. 1998年张北地震发生,我到震区采访,感受过-30℃的低温;长江抗洪救灾,我曾远赴湖北,江西灾区,进行过20多天的采访.当然,我知道,要采访大地震如此重大的灾难,必须做好最充分的准备,甚至最坏的打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