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26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人阶层,这个阶层由于对知识的占有和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使然,常常表现出独特的孤独心态,而对这种心态的表达和消解,士人阶层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手段,这个过程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32.
公元4世纪末,拓跋鲜卑入主中原,作为政权基石的宗室阶层便开始与汉族士人进行广泛的往来。随着北方社会发展与民族融合,这种交往日益密切,并逐渐打破固有偏见和隔阂,使宗室成功跻身汉族精英社交圈。宗室接触的对象主要是保守务实的北方学者,频繁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宗室群体文士化、贵族化的进程,也使北方文化格局为之一变。  相似文献   
33.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34.
如今多将"文人画"与"士人画"等同而言,解释为与画院画相对立的一种绘画类型,这其实是一个偏见。"士人画"与"文人画"的创作主题、核心思想、评判标准都存在许多差异,两者应是相对独立的概念。  相似文献   
35.
元代非汉族士人群体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论文探究了该群体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辽阔的疆域、便利的交通为蒙古、色目人的内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其有机会接触汉文化;元廷倡导汉学,科举激励、国史院等文教机构熏染,使得异族士子偃武修文;元代文化多元,但汉文化讲求"和合",蒙古、西域文化亦包容力强,彼此有着交流融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36.
<正>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那么高中语文课程怎样利用现行教材有效地  相似文献   
37.
"三言"、"二拍"等明清小说中大量体现出道德说教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士人与商人等在实际生活中对道德礼法所持的态度并不一样,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物形象,对待道德标准具有明显的矛盾,这反映了作者对道德礼法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混乱思想。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含的是劝善与趋利之间的复杂关系,二者既有重合又有分离。  相似文献   
38.
中国有微言大义一词,指的是精微的言词蕴含着深奥的至理。通过微言,以晓喻大义,这是中国士人为圣人立言所追求的价值。陈浩的《微言评高教》,我的理解,正是以精辟的短评,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评论政策实施中的  相似文献   
39.
《新世说》是民国时期易宗夔模仿《世说新语》之作。作为中国最后一部文言笔记性质的志人小说,尽管其影响和艺术成就不能和《世说新语》相提并论,但《新世说》中的士人形象还是很有特色的,值得研究。将《新世说》中所涉及的士人进行整理归类,选择了士人的三种不同道路的代表人物:"学而优则仕"、身居庙堂之高的方望溪;怀才不遇、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的龚自珍以及身处江湖之远,佯狂混迹于尘世,不与当朝者合作的隐士"八大山人"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0.
《长物志》与《陶庵梦忆》为中国古代晚明时期史料笔记的代表作。从文震亨到张岱,从物质生活中的物品选取鉴赏到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娱乐、交游、节庆、风俗,晚明士人阶层的文化生活图景跃然呈现。诸如此类作品,乃作者心怀忧苦,希求文化得以承续长久之作。书中以逸写忧、以乐写苦的话语模式,是晚明士人特有的文化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