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26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35篇
综合类   37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在第30个教师节之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我国著名政治学家、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大同先生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双荣誉称号。全国共有10位同志获得双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512.
盛雅萍 《新读写》2014,(1):49-50
每当《大同之歌》在美丽的校园里响起,我的内心满是敬畏,满是自豪,满是振奋!由著名音乐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主创者何占豪先生谱曲的校歌,时而激越高昂,时而深沉婉约,令师生们沉爱在兴奋、喜悦与沉思之中。  相似文献   
513.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乌托邦的研究逐步深化,从不同角度上揭示了它的含义。这对认识《礼记.礼运》中提出的大同思想提供了启示。"礼运大同"以其概括性、包容性、超越性和能动性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命题,形成了持久的生命力,从而成为社会变革中批判封建主义、判断资本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它又实现着实践转型,成为其中的主导性话语。  相似文献   
514.
康有为大同思想有三个渊源:《春秋》的“三世说”、《礼记》以及西方的科学、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其大同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大同苦乐观、大同平等观、大同仁爱观。康有为具体设计了大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其大同思想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但它批判了剥削制度,具有极大的民主主义启蒙意义,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思想条件。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15.
中国传统法文化具有丰富的且为西方学说所忽视的"人学"底蕴。"人道"与"大同"精神,对于制度性人权的弊端具有一定的缓和作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礼法兼容""内圣外王""良法善治"等品格,凸显了人的关系定位和交往,有别于现代社会对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制度文化的过分倚重,它既不以道德责任抹杀个人对自身利益追求的权利,也不以理性认知抹杀个人道德本性生发的空间。现代人权法治教学应当注重用法治理性构建社会基本体制,同时,发挥民族文化底蕴的道德导向,以培养具有法治意识的德性主体。  相似文献   
516.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了广泛地传播。究其原因,除了当时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国家落后挨打、民族危亡,有识之士苦苦寻求中国出路,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理论来指导)外,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因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感悟到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大同思想相契合、可融通的文化基因。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思想中相似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制度、平等观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沟通了近代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对近代知识分子传播、接受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17.
“文明起源”作为国内学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舶来语,主要用以说明距今五千多年至“三代”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但是否合适的问题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似乎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就没有问题。其实马恩晚年虽借用了“文明”等术语,但对其核心内容如剥削、阶级性、虚伪、贪欲、国家镇压机器等都是持具体批判与整体否认态度的,尽管认为如此发展有其必然性,与其他学人用“文明”“野蛮”区分历史进步、停滞与落后,即无意中把知性专断与西方普遍性的观念传播开去明显不同,因为马克思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数人得到解放出发看问题的。从历史研究追求平实公正应该使用更中性一些术语看,用褒义明显的“文明”来说某一时段历史的特质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说甲文明意味着乙不文明或野蛮,必然分出等级差别。回到传统中国,被视为“文明起源”这一段历史,中国古人认为是“大同”向“小康”、“公天下”向“私天下”之过渡,是以物役使人性的开始,是战争杀伐愈益激烈和彼此互助走向你争我夺、淳朴自然走向尔虞我诈的时期,此与马恩的认知明显具有相通之处。古史研究使用“文明起源”作为关键词展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重物质、轻人道的历史观,体现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不仅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