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8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4838篇
科学研究   606篇
各国文化   110篇
体育   369篇
综合类   240篇
文化理论   82篇
信息传播   76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396篇
  2014年   758篇
  2013年   443篇
  2012年   504篇
  2011年   533篇
  2010年   517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551篇
  2007年   472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三财之道与国家财政的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财政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财政状况仍很严峻。文章通过对“三财”之道的分析,提出振兴国家财政的基本思想,具体包括:抓好生财之道,促进财源建设;讲究聚财之道,确保财政收入足额、稳定取得;探讨用财之道,满足政府各项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相似文献   
992.
用弗洛伊德学说重新诠释《洛神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时代著名诗人曹植(曹子建),素有才高八斗的美誉。其代表作品(洛神赋)想像力丰富,词采华茂,语言凝炼,思绪流畅,感情缠绵,真切动人,获得历代学者的极高评价。然而,这篇感梦而写成的千古名赋主题,却千百年来产生大相径庭的理解。一批人认为,(洛神赋)为“感甄说”,记述了作者与长嫂甄后的隐情。另一批人则认为是作者对其兄曹丕的忠爱之心寄寓。近年2月陈祖美先生在(文史知识}(1985)年第8期,撰文批驳以上两说,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洛神赋)其实是作者通过现实感受描写一对男女苦恋的故事,……隐寓作者身不由己好梦…  相似文献   
993.
文章从哲学根源、形式风格、造园手法三个方面对中西古典园林进行了面上的比较,期望通过中西两种古典园林——世界园林史上的两朵奇葩——差异的分析,将有助于现代造园、城市规划、具体建筑设计开拓创作思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994.
马致远的“仙道”剧四种,是以宗教超世的题材再现当世的内容、凡尘的情事,表现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尽情发泄对现世积淀已久的怨府.发表对人生的宣言和哲理,谱出激愤凄厉的时代旋律,奏响怫郁不平的人生音调。并非以宣扬道教教义为归旨,而是将道教意象和创作意象相交结,进而作家思想感情的渗透力产生主导作用,使宗教意象转化为具有人性美的文学意象,仙道事迹虚掩其外,世情世态实寓其内。  相似文献   
995.
语文教育不能实施创造教育的深层原因,是传统文化中一些落后的理念,方法积淀在语文教育界人士的潜意识里:重道轻文,是阻碍语文创造教育的思想基础;“尊古”,是阻碍语文创造教育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996.
"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对这两个方面的把握应该遵循"深浅之道":教学内容的深浅选择应遵循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的本质;教学路径应遵循学生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深""浅"之间进行转化,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呈现由"浅"而及于"深",又因"深"而归于"浅"的教学。  相似文献   
997.
武术美育是中国式具身美育最为典型的代表,它是一种身心交互影响的体验性美育,强调身体-主体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培育。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与阐发武术势的身道逻辑及当代美育启示。研究指出:“势”的身道逻辑体现在“势”之基、“势”之筑、“势”之动、“势”之壮、“势”之合等5个阶段,是“可见的”身体之形与“不可见的”身体之能的和合过程。虽然它们各有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美育实践。武术“势”的身道逻辑主要有以意生势、以象取势、以势体道等3个维度,分别指向身体认知的“本体论”遵循,显微之间的“动力学”基础,下学上达的“方法学”路径。建立联觉体验的认知理念,超越视觉之困的美育实践;建立见微知著的传习模式,夯实身教为先的美育方法;滋养怡情养性的生命精神,开显身心合一的美育理念将是开显武术美育的主要路径启示。对“势”所蕴有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身道逻辑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既是一种对超越视觉性与回归联觉性的美育自觉,更是对这种以联觉而建立的身心合一美育观的深度体现。  相似文献   
998.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以先秦“言意之辩”为切入点、勾勒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由此凸显出中国先秦哲学家们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先秦的“名实之辩”主要是在认知领域讨论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言意之辩”则是在“名实之辩”基础上的思想上的转进,主要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人的关系,讨论问题的层次有两个:一是具体的语用层面,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表意功能,二是在哲学层面,语言对于形而上问题能否把握,如果能,又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999.
学界对《缪和》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在具体问题上仍然存在明显的分歧,亟需检讨。第一,“凡天之道,壹阴壹阳,壹短壹长,壹晦壹明”之“阴阳”是指一岁之中春秋冬夏的推移,“短长”是指四时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晦明”是指一日之中昼夜交替的现象;第二,“夫羸德以与人遇,则失人和矣”之“羸德”,与“弱德”同义,指愚懦不毅之德;第三,从语义表达及其与故事情节的契合程度看,帛书“后说之壶”确实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这并不足以否定今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00.
郭明生 《科教文汇》2010,(14):155-156,171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山水画进入到一个变动不居、审美取向各自标新立异的时期。其一",风筝不断线";其二,更为形式化;其三,呈现生活美与真实性;其四,在传统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近30年的中国山水画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拓展还不够大胆;二是艺术倾向有脱离观众脱离现实之嫌。走向新山水,拥抱大众情,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家的出路和应取的艺术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