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9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正>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有人说,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人们从她代父从军的事迹中看到了一个伟岸杰出的巾帼英雄形象,听到了她强烈的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仅仅如此吗?假如这样,木兰的生命力就不会这么旺盛了。在木兰的身上,许多人只读出了"",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孝"。唐代韦元甫模仿《木兰诗》而作的同名诗云:"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孝两不渝,千古  相似文献   
152.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往往缺乏一种辩证分析事物的思维和能力。对于古代的“”,有人认为它就是“三纲五常”而把它批的一无是处、一塌糊涂;有人则认为它教人尊老爱国而把其捧的超凡脱俗、完美无瑕。其实古代“”产生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之下,从当代的眼光看来“”的内容可谓是有利有弊、喜忧参半的。因此怎样辨证的去分析“”的利于弊,分清其精华与糟粕,从而批判的继承它就成了我们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毒本文就“”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主要弊端展开分析,并试图找到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钧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3.
正2011年我曾在《集邮博览》写过一篇有关"大邮票"的文章,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关注。两年过去了,我觉得有必要再谈谈"大邮票"的问题。因为人们对大邮票的理解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我当时写"西厢记大邮票"的本意有两个方面,一是告诉集邮者,大邮票的刷色、面值、志号、铭记、邮票用纸与其后发行的邮票一样,如图1西厢记大邮票。二是想给大邮票下个定义。大邮票和小邮票的设计图稿是一样的,采用的版别及邮票用纸也相同。如果用原设计图稿制版,但版别不一样,不管其规格有多大,也  相似文献   
154.
《集邮博览》2014,(6):83-83
正由耿守、杨治梅夫妇著作的彩版《中国邮品辨伪必备》(续集),日前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这部续集是继彩版《中国邮品辨伪必备》之后,作者在研究和鉴定邮资票品中所取得的新成果。书中共介绍了260种邮资票品的真伪鉴定,均是作者亲自研究和鉴定过的;也均是彩版《中  相似文献   
155.
乾嘉学者冯应榴撰有《苏文公诗合注》,该书汇集了宋代王十朋集百家分类注、施顾注、清代邵长蘅等补施注、查慎行注、翁方纲注等苏诗旧注,选用了较佳的版本,保存了珍贵的苏诗旧注资料,并对旧注的引文错误进行了考订。冯应榴受乾嘉时期重考证的诗歌注释风气影响,将史实考证的方法融入到以史证诗的诗歌解释思路中,对旧注的人物、事件、地理、职官、编年等方面作出了补正。冯应榴的合注,是苏诗注释史上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56.
赵艺 《顽皮娃娃》2009,(1):I0006-I0007
中国人历来提倡以“孝”治天下,当“”与“孝”不能两全时,大爱之人往往舍“孝”而取“”,这是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最大的感恩。感恩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孝的教育,就是让宝宝成人后懂得爱的回报。  相似文献   
15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能力已成为21世纪的学生必备的能力.培养高职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8.
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内的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以“”文化为起点,简析了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在“”文化产生的时间、行为、思想、对象及意义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9.
孝和分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和社会伦理观,在理论层面上具有价值同一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中二者之间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老舍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塑造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三个兄弟的形象,阐释了自己的孝观:孝和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在战争的异常状态下,当家和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国家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可以使二者之间的矛盾暂时消解,这是一种中庸的、体谅的孝观念。老舍这种体谅的孝观对中国当代和谐伦理文化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0.
“孝”是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先贤对“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孟子重视孝、提倡孝,他在孔予孝观的基础上主张“以孝治国”,提倡“仁政”,他的很多观念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