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文本的本身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学生真正去解读了文本,自己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读其文,还要品其味,悟其理,那么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中得到发挥,得到体现。反之,没有全身心的投人性阅读,学生的理解则会偏离轨道,或者也只是表面肤浅的理解,即我们常说的理解失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42.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末世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读者因个人不同的立场、观念会产生不同的兴趣中心,作出不同的评价,笔者选取社会政治内容和思想文化内容进行论析.  相似文献   
43.
海棠诗与菊花诗的参与者——黛玉、宝钗、探春、湘云,是金陵十二钗中的真正主角,是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四个未婚女子,分别代表了宝玉对爱情、婚姻、亲人、朋友的看法与追求,是宝玉最为看重的四颗“无价的宝珠”。这四个女子无论是在美的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心灵刻画的情与理层面上都构成相反相成的两对,成为读者认识红楼一梦的窗口。  相似文献   
44.
语文阅读不是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调动丰富的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  相似文献   
45.
语文阅读不是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调动丰富的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文本解读个性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即充分的文本感知与必要的生活参与。失去坚实的基础支撑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寻求语文阅读教学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46.
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成长环境的不同,学生性格上的弱项较为普遍,会出现懒惰、自私乃至虚伪等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表现出不遵守纪律、沉湎于外界不良事物的诱惑中等错误的行为,这就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在工作中拿起批评的武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本文作者将就批评实践中的几种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7.
汤震丽 《考试周刊》2010,(49):46-46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就像一幅画美在它的色调、构图等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在于它音色、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是最佳的组合,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人们的追求。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48.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地认识到,加强与学生情与理的交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与保障。情即为感情,是师生之情,理即为道理,在此特指学习的道理,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9.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诗都回归自然,情与理结合,都同属浪漫主义诗风,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二者诗作又有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50.
正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品德培养、情感熏陶于一体,采取理论传输、情感熏陶、心理疏导、榜样示范、实践操作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呢?一、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启迪功能,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