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29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马克思以他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开端,对人类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是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否定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就是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入手,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上所出现的"文凭热"现象,意在说明文凭异化的后果.并试图探讨扬弃文凭异化的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32.
蔡锦茂 《华章》2007,(6):163-163
通常意义上的材料,泛指可以直接造成成品的物体.而园林材料作为园林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表达园林设计理念的客观载体.文章通过对现代园林中材料的运用特点进行分析,抛砖引玉,希望能使广大园林建设者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产生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树立正确的选材观念,更好地为园林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3.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实质上是资本主体性批判.资本主体性是资本权力与形而上学绝对同一性的联合,是现代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是人的主体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幻影,因而是一种虚假的主体性.马克思认为,只有人才有主体性,或者说,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资本主体性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僭越.资本主体性表现为拜物教式的谵妄.在拜物教的"三位一体"中,资本拜物教是最后的、也是最神秘的形式.因此,瓦解资本主体性,必须从扬弃物化入手,而扬弃物化的根本在于铲除物化产生的私有制基础.只有在扬弃私有制的现实运动中,才能在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把握人的总体性,在总体性中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34.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同时文章也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分工以及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多是跟随经济发展变化的热点问题提出修订,因此还是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又以此服务于社会经济实践。  相似文献   
35.
普特南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经历了起转承合的学术历程,即起于立——建立科学实在论,转于破——扬弃科学实在论,承于卫——捍卫内部主义实在论,合于真——反璞归真,回到生活实践。并且每转向一个新的阶段,都是对原有思想或理论在更高层次或更高水平上的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36.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分析和预测始终贯彻着扬弃的观点,即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对于扬弃的含义应该从哲学意义而不应从普通意义上理解。用马克思的扬弃观透视当代资本主义,必然会发现当代资本主义自我扬弃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消极扬弃过程,其发展趋势是接近而不是远离社会主义。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并没有失效。  相似文献   
37.
文化的精华部分集中表现为哲学。中华传统哲学的最大成就是人生哲学 ,儒家的人生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为“三不朽”说。儒学之所以两千多年来具有持久和深邃的魅力 ,其重要一点就在于深切关注并回应当下的现实人生 ,为解决现实人生问题提供价值资源 ,为人类生存提供价值座标追求 ,是我们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38.
“哲学基本问题”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中一直被当作一个肯定的主题,并且认为它在恩格斯那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表述。但是根据恩格斯的主要思想和论证方法以及马克思的有关旁证,我们认为“哲学基本问题”仅仅是恩格斯对以往哲学的一个总结或终结,并且这个“基本问题”最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中被彻底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扬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费尔巴哈等旧唯物论的超越是同一个问题。借助谢林的先验逻辑方法,有助于探讨实践概念之所以能够扬弃“哲学基本问题”的条件。  相似文献   
39.
詹勇 《华章》2007,(12):63-63
二十世纪初,由梁启超发起的针对传统史学弊端的"史学革命",被誉为我国近代史学发展的开端,它揭开了西方近代史学理论大规模引入中国的序幕.面对清末民初的这场"新史学"运动,学界多从"破旧"与"立新"进行表述,而较少涉及其与我国经史传统的复杂关系.本文拟粗浅探讨"史学革命"前后,各方在"新式史书"的构想及编撰实践中,对经史传统的扬弃与继承问题,以得出一点对现今史学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40.
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中“人”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的来源。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理论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扬弃。“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最根本的体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决定了“现实的人”的特性即主体性,其特点包括: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