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篇
教育   286篇
科学研究   1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问题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研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问题,需要端正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混合分配方式的必然性、形式、对象、优越性及过渡性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是一种私有制经济下的“古典”型分析,在价格决定和分配方面的意义是次要的。在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简单地套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说明分配问题是不适宜的。如果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实行按劳分配,必须要求中央计划掌握所有的生产资料分配权,其结果就会出现苏联式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难以克服的弊端;如果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由市场进行分配,其结果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租金分配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33.
屈咏梅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2):17-18,21
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本文从回顾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入手简析收入分配现状,并提出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4.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并得到党的十五大的确认,可见预见,这一个人收益分配原则的实施,将对我国居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5.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在收入分配制度上也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关系决定的。  相似文献   
36.
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坚持的最公平的分配方式,然而,其劳动计量上的技术性难题决定了只能在公有制经济绝大多数行业中按凝结的有效劳动分配。我国现行分配政策与按凝结的有效劳动分配偏离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工资制度的改革和收入政策的调整加以矫正。按要素的均衡价格分配需要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前提,同时,还要有政府对要素市场的价格调节。按要素分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但会造成社会难以接受的贫富悬殊,后者亦需要政府收入政策的调节。一切非劳动要素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按其均衡价格分配。就劳动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价格分配则有着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前者适用于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可计量领域;后者适用于一切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中劳动不可计量方面。  相似文献   
37.
劳动所得不等于按劳分配,它可以通过按劳分配获得,也可以通过按要素分配获得 在公有制范围内,研究分配问题应该着重研究工人的收入如何与他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适应,完善按劳分配制度,既不搞平均主义,又反对收入差距过大。  相似文献   
38.
本文认为 ,按劳分配的本质规定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阶段 ,但在社会主义的不同阶段又应有其各自不同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 ,是按名义劳动力使用权分配 +按实际劳动使用权分配 +按劳动力所有权分配的“三位一体”式市场经济型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设想的产品经济型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39.
邓小平个人收入分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指明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别存在的不可避免性,又强调要限制个人收入差别存在的不合理性,并应采取对策缩小这种过分拉大的差距,以便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相似文献   
40.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本质的体现。不是平均分配、平均富裕和同步富裕。2、社会主义的平等、公平不是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平等”、“公平”。3、合理的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并不相悖,它符合社会主义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原则和制度,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4、扼制不合理的过分的收入差距、分配不公以及贫富悬殊和两级分化,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