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篇
教育   286篇
科学研究   1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这个原则在理论上是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也是合理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方式会发生巨大变化,而且不可避免地存在多种分配方式,特别是按要素分配方式。因此,既要看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同一性,又要看到两者的对立性,搞好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2.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计划经济是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基本原则,以公有制为条件,通过政府计划来协调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分配经济;与此相对应,市场经济是以需要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以平等自由交换为基本原则,以企业的独立产权为条件,通过市场价格来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种交换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充当法官、制定法规,确保平等自由交换原则的贯彻;代表人民充当交换方,承担关系到全民长远利益的重大工程;争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市场经济的和谐运行;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特殊经济政策,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73.
我国公司制变革中出现的人们对以有制财产关系,对劳动者是不是企业财产主人,对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等问题的不同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制度变革。只有通过将稀少性的概念引入传统的价值观念中,才能对上述不同看法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4.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只有坚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建立和完善一个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5.
社会主义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的不同阶段应实行不同的分配原则,确立社会主义阶段分配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6.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且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完善收入分配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前提,改革工资制度、加强税收调节、强化转移支付、打破行业垄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推进第三次分配、健全社保体系等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7.
马克思所理解的按劳分配标准,主要是指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产品的数量标准三种形式。但是,劳动强度无法直接计量,劳动时间又与劳动量无法吻合,并且,只有同质性劳动才能忽略质的考虑只计量劳动数量。因此,无论是劳动时间、劳动强度还是劳动产品的数量标准,都存有衡量不准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78.
本文探析了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个人收入分配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产生的新的矛盾和问题。指出城乡居民收入呈扩大趋势的几种表现,并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这种差距的扩大;进而提出对分配不公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撮告中,根据邓小平理论和我国国情提出:“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因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