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90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文化学刊》2009,(6):16-16
袁建新在《黄河之声》2009年第9期撰文指出:历史的实践再次证明,艺术的评价是绝对不能把接受者的感情排斥在外的,只有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懂得民族艺术的真谛。越是扎根于民族土壤的艺术越具有顽强长久的生命力。真正民族的东西,也是最为世界所接受的东西。草原民族文化艺术,它代表着一个民族更深更广的文化背景,它的文化内涵来自中华的民族文化沃土,它净化了人的思想灵魂,升华了人的浩然正气,讴歌了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2.
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比如.你在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信息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相似文献   
113.
书目文献信息传播系统可控因素分析王永胜(吉林省图书馆)张杰(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做为客观存在的情报来源,随机分布在知识世界里,其信息量的产生与接受者的需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需要在经过一定的文献信息处理技术成为...  相似文献   
114.
“你怎么总是自说自话啊?” “你怎么自己编呢?” “你有没有好好听妈妈讲啊?” ……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一起阅读中经常这样抱怨。其实错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因为孩子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创作者。这正是“接受美学”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5.
杨若文 《今传媒》2007,(11):17-19
受众群体与群体中的个体,均属于新闻情感信息的主动接受者.他们的情感反应,构成新闻情感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新闻刺激,既可引发各类受众群体的共同性情感反应,又可引发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受众个体不同的情感反应.  相似文献   
116.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具有的正确地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有效地使用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也指受众的批判性思维反作用于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媒介进行传播的相关知识,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使人们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而不只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相似文献   
117.
浅谈数字出版中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显然,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业的大势所趋.所谓数字出版绝非简单地理解为图书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它是指各种出版物在网络上(包括无线网络)直接创作、编辑、生产制作及传播,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打破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电影、电视等形象媒体,广播、数码音乐等音频媒体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的物理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读者)之间的界限,从而彻底改变出版业的终极形态,催生出一个比传统出版业面更广、规模更大的产业--数字创意产业.[1]  相似文献   
118.
《新闻传播》2006,(11):32-32
《新闻记者》2006年第7期发表林新的文章《细节的力量——新闻细节的叙事特征与效果分析》。 文章说,新闻细节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其在叙事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相对宏大叙事来说。新闻细节独有一种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让接受者在体验中认知和理解新闻。  相似文献   
119.
传统的艺术真实论 ,以唯物主义反映论为哲学基础 ,将生活和艺术作外在类比。笔者认为客观、外在地评判艺术品是不可能的 ,这一问题还可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 ,采取一种非主、客二分 ,二元对立的评定视角 ,注重艺术的虚假性特质 ,将接受者以假为真的艺术感受作为评定文学艺术真实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0.
本文从接受者角度探究简称翻译的“形”与“意”关系 ,认为译者通过弥补手段求得译文对应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