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80篇
科学研究   2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21.
122.
浅谈空间造型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造型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已经是具有多种特征的综合学科,掌握空间造型的诸多特征并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具有积极肯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3.
宋王朝革故鼎新,发展教育,蹴鞠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蓬勃起来,由古代为军事服务的一种手段转变成为社会不同阶层服务的娱乐形式。认为宋代蹴鞠具有服务于不同阶层的社会性,反映了社会现状,女子蹴鞠也得到空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4.
孟苗 《新闻采编》2002,(5):40-41
一张好的报纸,一本好的刊物,不仅要有好的 文章,精美的文字,还需要有好的装饰设计来美化版面以吸引读者。 一、美的表现不能排除外表的修饰 在讲究包装的商业化时代,读者的愿望是要得到一份美观的报刊,报刊的出版首先是以阅读这一实用性为出发点的,版面设计的基本功能和性质决定了报刊的文化性和艺术性。报刊外表的修饰应建立在恰当有效地表现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不能为了表现而表现,更不能想怎么样表现就怎么样表现,设计人员应该透过表面来看实质,通过形式启迪内涵,传达信息,诱导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5.
中国画的“绘画性”通过笔墨的认识和表现所彰显,因而呈现着无与伦比的文化性,渗透出文字的文化承载性和阅读性。  相似文献   
126.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体系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是保护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文化性原则、独特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指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开发应是以观光旅游为核心,文化旅游为重点,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度假旅游等为辅助的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127.
本文从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性与技术性两方面入手着重阐述了封面设计中的文化性,民族性与现代感,简约美、材料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要把握和运用好它们,才能设计出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28.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文化背景的熏陶,深深扎根在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使中国民间音乐的内容和基本形态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这种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艺术形态又以英独特的功能与精神内涵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使传统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更具有音乐的线条、音乐的精神与音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9.
教师知识储备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当前教师知识储备主要表现为非学科知识储备、文化性知识储备和创造性知识储备.如今教师知识储备存在着以下分歧:一是非学科知识储备的理念之争,"道"还是"业"?二是文化性知识储备的人文之争,"专"还是"通"?三是创造性知识储备的功能之争,"思"还是"疑"?针对这些分歧,需要教师从非学科知识储备对方法论和方法的选择,文化性知识储备对形式和内容的协调,创造性知识储备对创造性和专业性的兼顾等几方面努力,以此减少争议,促进教师形成处理知识的多元视野,提升教师知识储备的决策能力和教学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0.
相比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以文化性创新理念为指导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以发展创新文化为目的、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创新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本文从高校兼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实际问题出发,从充分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性创新环境、发挥文化性创新教育的本质功能以及挖掘班级学生干部的文化性创新潜质等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以创新文化理论指导其实际工作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