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奎因自然化认识论命题的提出,引发了强烈的改变传统认识论的热潮,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极端的替代命题的出现。在替代命题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达到改造传统认识论的目的,最终这个命题被大多数人放弃了,在此基础上,自然化认识论又开始寻找新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2.
周燕明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5):35-38,10
周济在《词辨.序》中提出,词的风格要"归诸中正"。这是借用儒家诗教的范畴,强调词对现实社会的作用,是南宋以来复雅词派的继续,是儒家文艺思想在词学领域的延伸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3.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但凡涉及作者乡村记忆的散文作品,大多不脱感念故人、追忆往昔的叙事模式,而步步回首、一唱三叹式的吟咏笔调,又常常令作品呈现出一派悲戚惆怅的审美气象。读多了,自然会对作者的情感真实和审美旨趣产生怀疑,莫非故乡留给我们的悠远记忆,  相似文献   
114.
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与教学思想。其知识旨趣为描述课程与教学现象,检讨课程与教学价值,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变革课程与教学现实,建设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如何处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编写出系统、简明而富有弹性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课程与教学论学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5.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状况来看,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发展不平衡,这样就会出现价值缺失,而且会严重影响到教育在创新方面的影响力。当前教育领域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发展人的生活、生存以及生命,有助于人实现其价值,这样就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前进的脚步。本文主要阐述了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在理论旨趣、内涵以及时代意义方面的主要体现,希望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6.
价值哲学在我国已经发展了30余年,但由于受机械唯物主义和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价值哲学的变革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归其原因是没有搞清楚价值哲学的真正的旨趣所在。本文试把价值哲学的旨趣归结为人的主体性,认为只有主体性才体现了价值哲学的研究兴趣和构建特点,价值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主体性问题的创新性解答。  相似文献   
117.
高校招生政策是一种公共政策,而所有公共政策均有其政治旨趣,即追求社会公平。但是,从现实看,无论在何种文化下,社会公平作为高校招生政策的政治旨趣难以在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教育领域中的公共政策尤为如此。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招生政策一方面是公共政策,但另一方面它还具有教育属性。在教育视野里,高校招生政策应追求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应以教育中的"应得"为表现。教育中的"应得"不是仅仅依靠外部行政力量的"给予",更重要的是"应得者"具有教育应得的"资质"。这些"资质"具有教育学意义,而不具有社会学意义。教育通过另外一种形式服务社会,而不是以牺牲教育本质为代价。寻找教育政策中的政治旨趣与教育诉求的平衡点是高校招生政策有效性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8.
黑泽民的电影《罗生门》对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做了极大改编,两却存在难以割裂的内在关联,但两位艺术家在艺术旨趣与历史意识上表现出极大分歧,这一改编对我们今天的影视创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9.
《小学数学教师》2021,(2):20-20
一个词被提出,一个概念被定义,一个模式被建构,背后都意味着一些混乱被结束,一些无序被梳理,一些零碎的实践被总结与抽象。"词"(概念、符号)总带有改变"物"(客观世界、实践层面)的力量。显然,"共生课堂"的提出也不是"先在"的,而是从一个个的案例,从零碎的实践,从一个个局部逐渐组织化、结构化的。"共生课堂"的提出是过程也...  相似文献   
120.
20世纪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在批判19世纪兰克的历史客观主义的基础上,希图重建对文学的美学思考和历史思考,在《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一文中提出了“接受美学”的理论。纳兰词接受情况的起伏可追溯至多个因素,文章将主要探析历朝的词学旨趣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