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1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3篇
信息传播   68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雅格布 《阅读》2014,(12):30-31
你听过昆曲吗?看过昆曲表演吗?今天我们就要去苏州的昆曲传习所一探究竟,近距离感受一下昆曲的美妙"百戏之祖"昆曲昆曲(亦名昆剧),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有"百戏之祖"的雅称。昆曲的伴奏乐器有笛、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认识上,与尊重历史、爱护传统的要求尚有不小差距。对遗产保护的态度、采取的措施,有待总结,以求改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艺,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要努力学习,认真研究,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遵循艺术规律,尊重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首批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在21世纪初又一次焕发出青春活力,受到国内外各界广泛观注。如何保护和推广昆曲这份瑰丽的遗产并使之回归到大众的生活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课题之一。以昆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使命为出发点,探讨如何以提升人们的欣赏水平、审美趣味、生活品质为目标,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来推广昆曲。  相似文献   
14.
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我国第一批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一颗耀眼的珍珠,、魏良辅为昆曲的发展做了重大贡献,使昆曲艺术体系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5.
高校     
北京大学:设昆曲选修课 前不久,“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正式启动。“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昆曲大师白先勇共同发起。该计划第一阶段计划将用五年的时间,从“学研”“新知-推鉴”三个方面入手,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昆曲文化周、优秀昆曲项目展演,推动数字昆曲  相似文献   
16.
流传于陕西安康的汉调二黄剧种中迄今还保留着一出酬神戏《大赐福》,全部用昆曲演唱。本文将该剧与昆曲及台湾北管戏等剧种进行比较,从中探寻汉调二黄《大赐福》的艺术特色及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蕴涵的戏曲文化意义。根据此剧在剧本、音乐、表演等各个方面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之间具有的承袭关系。而在陕西地区的戏曲剧种中,目前也仅发现汉调二黄剧种的此剧和昆曲及流播距离相对遥远的台湾北管戏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汉调二黄剧种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衣萍  沙舟 《文化交流》2012,(4):25-28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张志红坐在面前,似乎是春梦乍醒的杜丽娘来到面前,与我们聊那些往昔情事……“天生就是一块唱昆曲的料!”张志红天生就是个美人胚子,而且打小喜欢文艺。十三岁那年,邻居告诉她浙江昆剧团在招生,当时她对昆曲一无所知,只是凭好奇心去报了名。经过初试、复试,  相似文献   
18.
徐心悦 《文教资料》2013,(29):116-118
荣念曾对戏剧的执着热爱也反映在他对新生事物的支持与赞同中。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先锋元素,他的漫画也发扬着乐天派的精神。在他所有作品中,实验昆曲的出现,给当代戏曲打出了响亮的一炮,而早在2000年,荣念就曾与江苏省昆剧院的第二代昆曲演员有过合作;2012年,作为在日本馆表演音乐剧《朱鹑》的延续,他再次来到位于南京朝天宫的江苏省昆剧院,和昆剧院的第四代青年演员们合作,主办了“未鹑实验计划”并将其扩展为“未鹑艺术节”,这次创新式的先锋实验剧与传统昆曲相互碰撞。给传统昆曲带来了另一种活力。  相似文献   
19.
葛恬 《鸡西大学学报》2013,(7):102-104,135
近代中国,因西方文化的介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经典戏曲昆曲曾经历衰落和黯淡。2011年,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杭州数所高校引起强烈反响。笔者以问卷调查形式在浙江大学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对昆曲所持态度的研究,从对昆曲的了解水平、接受态度、受欢迎的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昆曲的认识和热情程度不容乐观,高校中的戏曲环境仍欠成熟,昆曲本身方言式的念白、复杂的表演程式及缓慢的节奏是造成大学生对于昆曲难有热情的原因。青春版《牡丹亭》以旧剧新编、现代的舞台效果、合理的演出场次安排以及走进高校与年轻学生零距离的宣传等优点,在年轻人中取得了"传统艺术的现代化成功",对于传播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借鉴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方昆曲与高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新中 《档案天地》2004,(3):23-23,26
河北省高阳县,是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北方戏曲几大剧种的起源都与高阳密切相关。明末清初,高阳纺织业逐渐发达,人口繁庶,商贸活跃;而高阳地处“九河下梢”之地,十年九涝,大量的农闲时间直接催生了戏曲艺术的进化和专业演出团体及其演员的出现。昆、弋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