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1047篇
科学研究   112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62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1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剧烈震荡,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冲击之下,传统史学衰落下去,法国年鉴学派应运而生。年鉴派第一代代表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弗费尔通过一系列优秀的历史学著作,建立了年鉴学派的史观和方法论,在历史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全面超越了传统史学,丰富了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2.
阐述了黑格尔以思辨的哲学为武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缺陷和四个组成部分作了深刻的批判。并指出了黑格尔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又面临新的难题。  相似文献   
33.
李富菊 《宣武教育》2004,(11):37-37
境界是我国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把它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教育的窗户。教育境界的存在为以境界研究教育提供了本体论基础,境界的可显示性为以境界研究教育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教育境界的可显示性决定了可以从多角度对境界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把教育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守纪之境、守德之境:求生之境、执迷之境、自如之境;困顿之境、平淡之境、合乐之境、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34.
教育学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教育本体论问题本身具有不可消解性,即“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内在地反映了人类本性的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统一。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追求教育有无“本体”或“本质”,而在于对教育“本体”和“本质”的追问方式。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的贫困,教育本体论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问题。在终极价值上,当代教育哲学就是教育本体论;在次级反思的层面上,教育哲学就是教育观;在当下中国现实中,这种教育观就是主体性教育观。  相似文献   
35.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出现了新的转向:由原来的"工具本体"逐渐转向"情感本体"。发生这一转向是有着深刻原因的,而在此转向之后李泽厚本人的学术兴趣也逐渐由美学转向人类学。  相似文献   
36.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通过对传统哲学形上本体的批判、消解与重构,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终结了一切旧形而上学,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关于“解释世界何以可能”问题的物质本体论寻求,而是更着力于“改变世界何以可能”,以寻求现实解放的道路。这一寻求“改变世界何以可能”的本体论诉求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37.
教学本体观是进行具体教学理论建构、评价与讨论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学实践的预设前提或“缄默的知识”。基于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作对近期有关教学认识论的研究所涉及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剖析与讨论,指出并论证了现存教学本质“特殊认识说”及其衍生理论“教学认识论”所存在的重大理论缺陷,分析了其所存在问题的性质、理论失误的根源和学科发展的未来取向,认为其根本出路在于现存理论的合理定位和向本体论的回归。  相似文献   
38.
本文结合现象学本体论的概念,讨论了心理主义实体论的困境和现象学的本体论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超越性心理治疗的基本内涵和三种可能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39.
荀子、孟子在天道观本体论的最高层面具有一致性,即在终极层面的“礼”中,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的“礼”处,荀、孟走到了一起。但是,孟子主张教化为先,强调内省。用伦理道德来教化被统治阶级;荀子却主张礼在法先,强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礼法并用。  相似文献   
40.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肇始于“水为万物本原”的泰勒斯,这一世界统一性的追溯尽管脱胎于神话中诸神的谱系,但却是人类精神从纷纭的幻想中解放出来的标志,确立了思想自身的原则,思想的使命就是超越感性实在,达至纯粹思维.继泰勒斯之后的自然哲学家的探索都可以说是泰勒斯找寻哲学语言的努力的承续.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转使得从自然中找寻本原始基的追溯陷入窘境,始基不在流变之外,流变中无物常驻,只能听从一切即一的逻格斯,领悟流变。巴门尼德摒弃了意见之路的“赫拉克利特之流”,完成了对感性的超越,在语言中剥离出纯粹思维,认为惟有思想与存在同一,本体论(ontology)(实则为“是论”)由之而滥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