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文学理论的基座长期以来安放在认识论上,故而将文学视为对生活的认识就自然会产生出文学本质论及其文学的意识形态理论,文学也就成为人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从而忽略了人类主体的心理精神需求及其需求的表达和满足与客体对象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属性之间所建立起的价值关系及其文学价值意义。因而文学理论体系的基座应该是建立在价值论上,应该重构文学价值论基座而使文学理论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2.
白居易的诗论包括四个层面:一.本质论.认为诗以“情”,“义”为本。二,功能论,指出诗歌具有政治教化和审美娱乐等方面功能。三,创作原则,要求“为时”,“为事”而作,四,审美标准,以“尚实”,“尚俗”为艺术规范,这些构在了白居易的诗论系统,这一理论系统是对儒家诗论的重大发展,也把现实主义诗论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193.
用"科学发展现"审视中国关于教育本质论的经典表述--韩愈的"教以载道"论和"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论,不难发现其根本缺陷在于有悖"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现.而这两种观点显现了教育本质论之表述"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剖析这一特征的思维基础,引出了"科学发展现"是"与时俱进"说上位概念的命题;"与时俱进"说惟有以马克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为依据,才能永葆正确的航向而不被异化.  相似文献   
194.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包含着丰富的人学内涵。文章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充分肯定了人民是目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主体性作用.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人的主体性建设的内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5.
为了探讨文化焦虑感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支持对内群体本质论的影响,本研究运用问卷法对随机选取的中国内地164名藏族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1)文化焦虑感越强,对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支持越强,内群体本质论也越强;(2)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之后,文化焦虑感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内群体本质论,其联合解释率为32.4%;(3)文化焦虑感不仅直接影响内群体本质论,也通过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支持间接影响内群体本质论。  相似文献   
196.
在文艺学界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论争中,学者们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本文对其中一些理论命题与基本观点加以了梳理、辨析,并对这场论争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反本质主义理论思潮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反本质主义究竟是什么与为什么?应当如何认识这场论争的意义?总的来看,这场论争是与传统文艺学在"后文学"时代遇到的困境和挑战有关,与文艺学界在这种挑战面前努力寻求突破的理论焦虑有关,与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转型重建的价值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97.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中心主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实践的角度和价值观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从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主义,而且重视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度本质,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8.
改革开放初期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理论支撑。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审视改革开放初期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理路是当前发展新阶段的历史要求,也是对于“三次分配”的实践诉求。改革开放初期共同富裕思想以中国实际国情为逻辑依托,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以此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制度层面创造了中国式共同富裕道路,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有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