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论《牡丹亭》的人物格局和矛盾冲突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丽娘是<牡丹亭> 唯一的核心人物,这是由汤显祖运用心学生命价值观理论塑造新佳人形象的创作意图所决定的.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爱情自发_择偶自由-婚姻自主三端.在她身上"矛盾"与"冲突"两相分离的情形是非常特殊的,可以称之为戏剧冲突的"<牡丹亭>模式".<牡丹亭>严肃崇高的文化品位与戏剧冲突具闹剧的丰富性与活泼性,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2.
YOLANDA 《收藏》2013,(8):36-37
中国人对自然的依恋深厚绵长,古来尤其中国文人每遇仕途或生活上的挫折,都会选择归于自然。他们挥笔丹青,题诗抒怀,借的都是自然之景,他们爱松、爱石、爱莲、爱荷,咏梅、咏兰、咏竹、咏菊,自然界的一点一滴仿佛都有拯救人的神奇力量。竹林七贤之阮籍在政治失意时常行至山林深处放声大啸,他无处所诉的悲苦可以同山水说,纵然改变不了现状,却可以平复心情,重新出发。  相似文献   
23.
在晚明个性解放的时代,形成了强大的写"情"思潮。汤显祖是这批人中的佼佼者,并在《牡丹亭》中把"至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主人公杜丽娘即是汤显祖的化身,她对情的生生死死的追求其实是汤显祖对"情"的追求。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至情之人,反映出汤显祖人性的觉醒和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24.
基于整合理论,探讨《牡丹亭·惊梦》中的隐喻的运作机制。《惊梦》可分为游园前、游园时、游园后及入梦三个阶段,从文本建构两个输入空间的对应关系,分析三个阶段的合成空间所产生的意义及其联系,从而清晰显示杜丽娘从春情觉醒到情欲实现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25.
熊茵 《出版广角》2013,(2):76-77
《牡丹亭》是昆曲中一部著名的爱情剧作,它分为55出,包括《惊梦》《寻梦》《婚走》《再生》等。在昆曲的早期剧作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围绕政治主题展开,例如《浣纱记》《宝剑记》《鸣凤记》等,也有少部分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戏曲。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1550),一位可以和西方戏剧家莎士比亚相媲美的戏剧家汤显祖诞生了。他所写的《牡丹亭》将大家闺秀的  相似文献   
26.
崔莺莺和杜丽娘是我国古代戏曲文苑里的两朵奇葩。她们生于官宦人家,年轻貌美,才华横溢;她们又是同封建礼教相抗争的叛逆女性形象。由于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各异。崔莺莺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表现的犹豫摇摆,杜丽娘则更坚决彻底。所以杜丽娘的形象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是崔莺莺形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7.
现代社会的化妆术极为发达,舞台也华丽无比,但是现代美女为什么就演不好古典美女呢?各个年代都有艺术家醉心于《牡丹亭》,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来演绎它。根据人喜新厌旧的天性,  相似文献   
28.
汤显祖自异其伍、离致独绝的超越时代处,正在于他对生命之重、生命之贵的深刻觉解。《嗤彪赋》正是一则人生无辎重而行的悲剧性寓言。“人有所不可宜”是汤公一生所坚守的生命存在原则。杜丽娘是晚明第一个生命辎重意识觉醒的东方女性。  相似文献   
29.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全剧的情节安排突出了一个奇字,在一些描摹风景的 词曲上着力雕琢,使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说白上则一扫前期剧坛骈俪之弊,增加了生动形象的口语。但有些 地方显出过分雕饰的痕迹,而且全剧的主要线索与战争的背景结合不够紧密。  相似文献   
30.
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个性意识、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者。肯定人的欲望、人的情感存在的合理性正是其形象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