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1篇
教育   586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林语堂翻译了大量的作品,《幽梦影》是他的译作之一。在《幽梦影》中出现了许多国俗词语,这些词语的翻译对译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处理这些国俗词语时,林语堂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实际需要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模糊处理、加注、音译等方法。采用这几种方法来翻译国俗词语各有优缺点,但总体来说能够将原文的精髓很好地传达出来,让西方读者可以读懂并从中感受到中国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92.
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心理定式,这种定式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会像基因一样遗传延续下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或族群中显现出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自适自慰的道家文化,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理定式作用绵延不断,如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沈复、林语堂等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性情及心态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文化塑形功效.因此分析<浮生六记>作者的爱人陈芸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林语堂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了解到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人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本文运用费希尔的"叙事范式"分析林语堂笔下"新中国的诞生"的故事,通过考察叙事中的"一致性"与"逼真性",指出这一精心讲述的好故事合乎美国读者的价值观,为他们提供了同情、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好理由"。  相似文献   
94.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海外用英文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美国引起很大轰动。林语堂是以一个作家身份出国的,他的作品要在异国发表,必须接受"语言、出版、市场"三座大山的考验,林语堂如何让异质文化读者认同和选择他的作品?笔者认为林语堂在实施小说传播时,能敏锐地发现西方读者所渴望了解的信息,及时发送传播内容;尊重接受者(读者)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习惯,并进行有效的编码,因而得到读者的认同和理解,受到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95.
近几年林语堂的作品,包括《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等在市场上一直反响不错。然而随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拥有林语堂作品的版权期限将至,其他出版机构纷纷摩肩擦踵,跃跃欲试。近日,群言出版社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获得了林语堂先生包括《京华烟云》等在内的,全部作品共三十一卷的授权。  相似文献   
96.
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有很强的女性意识。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以女性为中心,不仅展示女性的美丽、可人、温柔、善良,而且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人格重构。他把女性的解放看做创建现代社会的基础,将女性的人格独立视  相似文献   
97.
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说:“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诗人流沙河还说,面对困难不要硬拼硬抢,退让,找出困难与困难之间的缝隙,然后迎头赶上就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98.
如果不和文学家林语堂联系在一起,此生,她或许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世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人间还有廖翠凤。  相似文献   
99.
幽默趣谈     
周艳梅 《初中生》2009,(6):28-29
幽默是英文“humor”的音译,上世纪20年代由林语堂先生译出。林语堂先生说,“humor”不容易意译,中文现有的词如滑稽、诙谐、调侃、开玩笑、孟浪、揶揄、俏皮……都无法表现宽宏恬静的幽默本意,所以只有采取音译。当时有人建议译为“语妙”,让人望文就能知晓其义。林语堂先生表示欣赏,认为“语妙”这个译名语出天然,音韵相近,诚有可取。但后来林语堂先生又说“幽默”已成口语,不宜取消,于是“幽默”一词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00.
高贝 《考试周刊》2009,(51):25-26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对译者主体性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结合林语堂的英文著作《老子的智慧》及其翻译思想,从译者的文化取向、人生哲学与审美态度等主体性角度,讨论并分析了译者是如何选择翻译文本、确立翻译文化目的并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完成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任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