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7篇
  免费   1篇
教育   708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06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魏晋文人对楚辞的接受呈现出颇具时代特色的选择性。楚辞鲜明的艺术精神,如艳逸的才藻、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坎咏怀的抒情方式被继承发展,并由此开创了优秀的文人五言诗传统。但身逢乱世、玄学流行,魏晋文人对屈原人格精神进行了选择性吸收,表现为对存君兴国思想的淡化,对露才扬己态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102.
楚辞集注》历来存在理解上的两个误区:一是认同该书的编写表现了朱熹对当时现实斗争的积极态度,是对推行民族投降主义的主和派以及混杂在主战派阵营中的投机家的间接批判;二是认同朱熹定扬雄是屈原的罪人,将其《反离骚》作为反面教材对待。其实,《楚辞集注》是宗室与外戚斗争,道学与反道学斗争,宗室和道学遭到挫折的结果,而将扬雄作为趋奉外戚的投机家和变节者对待,是欠公允的。  相似文献   
103.
104.
金开诚是当代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其专著《屈原辞研究》或选择文献内证,立足楚辞文本,对屈原生平研究有所突破;或围绕作品难点,通过制作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对《九歌》解读作出重大贡献;而对《天问》错简、《离骚》结构的探索,还有待深化。《楚辞选注》平和中肯,通俗谨严,是颇受欢迎的楚辞读本。  相似文献   
105.
自清末廖季平首倡“屈原否定论”以来,学术界即围绕屈原的有无进行了近百年论争。着眼于回顾与总结.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略综述。  相似文献   
106.
楚辞章句》的“序文”,向以为王逸作。近有异议者,然对其提出的“序文之间”、“注”“序”之间的“自相矛盾”,“注”对“序”的“深到语”无“相应之诠发”,“序”中所写有异代所不能想象者,《离骚》《天问》各自之前后序不协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议未能动摇传统之说。另外,对“序文”刘向作说的几大理由进行考辨,得出:这些理由,均不能成立。全文的结论认为:这些“序文”全是王逸作的。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从神话学、民俗学研究入手,参考古代历史著作及礼乐制度,对楚辞《九歌》研究中长期有争议的问题:《九歌》命名由来、楚地祭祀制度、“山鬼”所据创作原型等试图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8.
梅琼林 《天中学刊》1999,14(1):47-52
萧兵的楚辞学研究方法就其主导倾向和基本构架而言,是承续和接受了中国传统的训诂学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吸收了王国维、陈寅信、顾颉刚、闻一多、郭沫若诸人的研究方法,把传统训诂学的可证实性原则和广阔的文化理论视野结合起来,形成了箭兵独特的文化训诂学的阐释模式。  相似文献   
109.
朱熹的<楚辞集注>是继王逸的<楚辞章句>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之后的又一部对<楚辞>的注解之书.<楚辞集注>在汲取旧注成果的同时,克服了旧注中存在的汉儒说经习气,既对字句名物作简明扼要的诠释,也按朱熹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做了一些阐发.本文旨就<楚辞集注>中的直音现象作了分类阐释,发现这些直音并非像传统所言只是单纯的注音方式,它们的特点、作用各异.  相似文献   
110.
楚辞》是屈原缔造的一座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为后世学者所敬仰,成为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但是也有不同的评论,如班固的“露才扬己”说对屈原的自我形象的否定。本文以班固的观点为起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时代背景,进而从生态文艺学的角度重新对屈原的自我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