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6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1.
贝拉·巴托克的《献给孩子们》儿童钢琴曲集是他用匈牙利等东欧地区民歌风格编曲的一部钢琴曲集。他在写作过程当中,将这些民歌旋律基本不动,并用和声变奏的形式重复。巴托克在努力探求与民歌旋律相适应的民歌语言。这部曲集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在钢琴教学中也有很重要的意义。“调式和声”是本曲集和声语言最贴切的概括,其中最为典型的调式交替现象,包括同主音和同音列两种方式。而同主音交替和同音列交替的进一步发展,都可能形成叠置。本曲集的和声现象,正是多调式和声的初级状态,也正是他所谓“调式半音体系”的萌芽。  相似文献   
52.
扬琴简介     
虽然扬琴是一件外来乐器,但它在我国经过近400年的流传和演进,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了我国的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与各地民间乐种相结合.形成了多个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流派。近几十年来扬琴在构造、型制、音色、演奏技法等方面有重大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53.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广告创意在竞争中向4A公司学习,从品牌意识的建立,到整合营销传播理念的形成,实现了质的飞跃。广告创意以人为本,注重人情、人生与人文关怀,注重国际化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统一。但广告创意中目前也还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54.
对中国钢琴作品在审美与韵味、旋律与节奏、音色与模拟、装饰与风格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弹奏中国钢琴作品的兴趣,并让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美学特征及风格有一个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55.
许长生 《湘南学院学报》2009,30(3):74-75,81
郴州民间银器以品种多,技艺精湛,装饰性强,存世量大和地域特色浓厚而著称。郴州民间银器装饰图案往往赋予一定的精神内涵,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6.
著名作曲家黄虎威的充满中国民族风情的代表作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享誉海内外,“每一段曲子都像一首精致的小诗或一幅淡雅的小画。”他创作的三昔小而精致的儿童歌曲,把民族音乐文化和科学理想融入童趣世界,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歌声中展开理想的翅膀。  相似文献   
57.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的小说具有浓厚的美国非裔族群风格,这种风格在其小说中通过内容、语言、描写手法和结构充分表现出来。使得小说在真切地反映美国非裔族群的生活内容的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美国非裔族群的心路历程与灵魂。  相似文献   
58.
论钢琴演奏中情感与理智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更是一门表演艺术,表演需要情感与理智的融合。音乐的本质内容,音乐的表演,以及体验派与表现派合流的表演艺术,都证明了情感与理智相融合在钢琴演奏乃至所有艺术表演中的重要性,证明了情感与理智融合统一的美学原则,在艺术创作中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59.
和声运用是伴奏创作的重要因素.好的和声设计并有效地运用在伴奏上,将对歌曲的表现起到补充和衬托的作用.要想使和声在民族风格歌曲伴奏中的表现力得到了更大的扩展,除了在传统功能和声的基础上追求民族风格,在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和声手法外,还要对多样化民族风格歌曲进行不同的和声处理,以便达到更具时代感的和声效果.  相似文献   
60.
幸福的聚会我又回到了美丽的新疆喀什。7月的喀什花红柳绿,瓜果飘香。在这里,无论走到哪个县、哪个乡,几乎都有我的学生。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学生们将我"接力式"地从一个县接送到另一个县。一路上,看着田野上那独具民族风格的院落、房舍、牛羊棚圈、遮天蔽日的葡萄架和一片片棉花、玉米、红枣、甜瓜……心情格外激动。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勾起我对这片土地殷殷的情愫和无尽的追忆。2011年7月,老师和同学们分别从广州、长春、成都、乌鲁木齐等市会聚到喀什,参加喀什农机校(81)-4班毕业30周年的班庆活动,开始了期盼已久的重逢。伴随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曲,尽情地抒发重逢后的兴奋和喜悦,畅谈那个令人留恋的纯真年代。在农机校原址,大家拍照留影,望着似是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