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鼓励广大网民踊跃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首都网络文化品味,在成功举办首届网络小说创作大赛的基础上,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网络文学艺术大赛暨网络新民谣创作大赛于6月12日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92.
河畔     
  相似文献   
93.
年的仪式     
肖复兴 《成才之路》2012,(1):6-M0003
正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一进入腊八就算是过年了。古代的春节,从这一天正式开始,所以过去老北京有这样的民谣:"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还有"送信儿的腊八粥"的说法,送什么信儿?年的信儿,春的信儿。  相似文献   
94.
邬东波 《高中生》2013,(7):13-14
和姜昕联系采访前,颇有些忐忑,电话打过去时,这位被称为"中国最具个性的女歌手"正在睡觉,好在她很爽快地答应了,并说起来后便与我联系。她的声音有几分沙哑,只是笑起来时,有种孩子般的天真。说起音乐时,她很认真地说,那是热爱。即便是隔着电话线,我也感受到了她的热度。  相似文献   
95.
推荐理由: 摇滚和民谣两种迥异的音乐风格碰撞以后效果让人震惊。浪漫的配乐沧桑而甜美的台声.整张专辑温暖却忧郁.柔美又坚强带给听者一种舒服得令人掉泪的感动。  相似文献   
96.
每当听到那些简单舒缓、轻柔抒情的校园民谣在耳边响起,心里总会涌起一阵莫名的悸动。我不知道今天的中学生还有多少人知道叶佳修、罗大佑,又有多少人会哼唱《乡间小路》和《闪亮的日子》?  相似文献   
97.
读苏西·罗托洛的《放任自流的时光》时,我的唱机里一直播放着迪伦的歌曲,其中也包括迪伦为苏西写的著名情歌《Don’tthinktwice,it’sallright》。苏西是鲍勃·迪伦女友中著名而传奇的一位。鲍勃·迪伦这个名字的光芒实在太过夺目,其负载的意义也实在太过沉重。尽管迪伦在其自传《编年史》中写到"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但在更多时候,人们谈论迪伦却必然提到"美国的良心""60年代代言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些标签,作为文化、政治乃至时代符号的"鲍勃·迪伦"不仅掩盖了他的音乐,甚至也掩盖了他本人。  相似文献   
98.
正毋庸赘言,有兴趣者,请自动购票,乘"云蓬号"绿皮火车,余票有限,过站不候。周云蓬绝对是个好玩的人,这是他上一本书《春天责备》带给我的印象。从《中国孩子》开始,我就关注这位盲人民谣歌手了。特别说明身份,并非要刻意一种励志版的表述。因为失明,我想他体会了更多的辛酸与尘世的喧嚣,他是靠耳朵和声音,还有心灵,从每一个春天出发,乘坐每一趟最为廉价的绿皮火车,奔向梦中的地方,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巡回演出,与他那些民  相似文献   
99.
鲍勃·迪伦在上海演唱会上只对观众说了一句:“谢谢,粉丝们。”他头戴一顶非常时髦的西部礼帽,摇晃着消瘦的身子,迪伦飞快地扫视过台下。这次,迪伦被外国媒体讽刺为“赚钱机器”。这些他早已习惯,在当年他投奔纽约现代民谣的那一刻,  相似文献   
100.
一、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专题研究背景党的十七大以后,在中央有关领导和相关部委及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委适时提出开发传承抗战文化、服务祖国统一的重大任务.重庆市委宣传部编制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09年6月,重庆市委召开三届五次全委会,把实施这一工程写入了《重庆市委全委会决定》之中,从而使此项工程成为写入《决定》的"第一个文化工程",作为建设长江上游文化中心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2010年5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按照《纲要》要求,将以重庆图书馆前身——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抗战历史文化遗址)为载体,联合重庆市有关高校、图书馆等单位,建设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