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413篇
科学研究   53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33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盘点2016年新词,"洪荒之力"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新词"洪荒之力"的"洪荒"其实古已有之,本文通过对"洪荒"溯源,再析其词义,指出"洪荒"的两层语义,从而加深对新词"洪荒之力"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32.
“科学溯源”是以“追溯前人科学的足迹,寻觅科技创新的启迪”为主题的系列科技教育实践活动。跨入历史长河,沿着先人足迹、前人案例,经历科学探索、创新的整个过程,融会“做中学”、“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33.
南开大学图书馆藏德兴堂本《金琬钗》,是陕西碗碗腔剧目《金琬钗》的现存最早版本,此本为陕西民间书坊德兴堂刊印,曾被益津张氏收藏。《金琬钗》为民间传奇,它将崔护人面桃花故事与《金凤钗记》故事熔于一炉,并借鉴明代传奇剧的双线结构和宏大叙事、以及下凡历劫母题,可称是一部集大成之作。陕西碗碗腔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德本《金琬钗》不仅具有文献和文学上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化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34.
本文主要通过审察先秦以迄清古籍之所载,探讨了兴的源起是从祭祀开始的,其历史演变大致经历了祭祀之兴、诗体之兴、政教之兴和诗学之兴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35.
凡读过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滕王阁序》的人,无不为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所倾倒.滕王阁之所以叫滕王阁是因为这座名楼是滕王李元婴(唐高祖李渊第十九子)在高宗永徽四年(653)任洪州都督时所建,以封号为名.廿二年后,即上元二年(675),新任洪州都督嗣伯屿在滕王阁大宴群僚,目的是想让他的爱婿乘机显露一下才华.  相似文献   
36.
劳动号子作为民歌的一个主要体裁,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开始从事集体劳动时就已产生,而直到现代社会某种机器取代某种集体劳动才逐渐消失。数千年来,它伴随着劳动大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创造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号子又是人与自然和劳动相结合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因此,它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7.
苏浦 《下一代》2014,(6):9-12
正一孝道文化的渊源和内涵(一)孝道文化溯源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  相似文献   
38.
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其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一直以来都深受读者青睐。中西方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深度报道特色,笔者将对这两种深度报道形式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9.
杂剧是元代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我国文学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是第一流的戏曲艺术.元杂剧中的骂詈语丰富且复杂,通过对元杂剧中与动物有关的骂詈语进行词义溯源研究,探讨其所透射的文化内涵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0.
20世纪90年代"萌文化"悄然滋生,其后便以星火燎原之势扩大、延伸,形成以80后、90后为主导的青年亚文化,并进一步冲击主流文化,获得了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甚至对主流文化进行渗透。而国内对这一文化的研究较为稀薄且存有一些盲点,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对"萌文化"进行了语义溯源,然后对其表现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对"萌文化"流行的原因进行了解析,笔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萌文化"的流行本质上源于现代人对孤独自我的慰藉和对本真自我的渴求,并呼吁主流媒体对该层面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