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8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尼亚加拉瀑布》是新选人高中语课本的一篇散。它节译自十九世纪英国名小说家狄更斯的长篇游记《游美札记》。1842年。在欧美各国已享有盛誉的狄更斯应美国朋友之邀赴美游历。这次游历历时五个月,狄更斯遍赏了美国的名山大川,拜访了众多的城市和乡村,广泛接触了美国各阶层的人士。  相似文献   
72.
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和现代侦探小说的先驱,并在其社会小说中发展性地融入了古来已有的侦探文学因素。这种结合不仅开拓了与爱伦·坡不同的侦探小说写作程式,也提升了社会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以狄更斯的"天鹅之歌"《我们共同的朋友》为例,发掘其中侦探文学因素的构成方式,分析这些因素对社会小说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3.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是以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人称讲述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为读者描绘了一幅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的全景画面。小说中作者投入大量亲身经历和情感体会,使得它成为最为狄更斯宠爱的"孩子"。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作者狄更斯与其小说中人物背景设定的内在联系,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再分析作者设定的人物性格和对主人公的影响,并从中解读狄更斯深埋的行善与爱。  相似文献   
74.
狄更斯的《穷人的专利权》不仅深刻揭露了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司法机构的腐败,而且表现了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极大同情,小说运用形象描绘、幽默讽刺的笔法突出了主题,使读在体会作品主题思想的同时,享受到作品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75.
段风华 《神州学人》2005,(11):14-15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点评处于改革开放的当今中国时,曾引用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头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如果狄更斯见证了当今中国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他或许还会加上一句更令人兴奋的话:“这是一个加速的时代!”  相似文献   
76.
在摆脱了过去长期形成的“文学政治化”的倾向之后,重新研读《双城记》这部作品,该文对其中所蕴涵的伦理价值观重新进行了解读和定位。  相似文献   
77.
黄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92-94,98
国内对狄更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批判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等方面,忽视了贯穿其作品的暗线———对生身母亲的不满及对理想母亲的寻求。运用弗洛伊德关于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的思想,细读其作品《小杜丽》,从小杜丽与父亲、小杜丽与白痴妇人麦吉、小杜丽与其兄姐这三层关系入手,分析作品主人公小杜丽的理想母亲形象,狄更斯渴望理想母亲的白日梦即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78.
狄更斯认识到法国人民的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双城记》中描写了法国革命的风起云涌。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他笔下各类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阐释了他的人道主义,既是对道德领域的规范与重整,又是对混乱无序的社会的批判,拉响了对人性思索的警钟。  相似文献   
79.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大多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完美产物。《双城记》揭露了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和凶残,以及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呼喊。  相似文献   
80.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到"选择某种类型的教育,就等于选择某种社会"。[1]社会的进步必然要求教育的变革。随着网络的出现、发展与普及,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必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但正如狄更斯《双城记》中所说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网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姻,赋予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生命与活力,同时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