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1篇
教育   385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齐君  张连义 《兰台世界》2008,(11):58-59
魏晋时期玄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玄学中的清静无为思想与佛学的轮回转世等思想相互融通,相互渗透。一些高僧大德更是把佛教教义渗入玄理,使得玄学对自西传入我国的佛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推动了魏晋佛学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32.
嵇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学家,他提出了“声无哀乐”的美学理论。对声无哀乐论的看法是:自然界的声音本是无所谓情感的,这是正确的;但是修饰、排列和组合的音节与旋律却包含了作曲家的感情,作曲家的感情融注在旋律构成的形象中,由自然界的声音没有感情,进而推导出所有声音组成的旋律都没有感情却是错误的。因此,声无哀乐论并不是一派胡言乱语,而是将一种正确的观点拉到了极端。拉到极端的原因,并不是嵇康不懂音乐,而是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懑。本文力图在史料的基础上,弄清这一理论的成因、体系和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3.
《兰亭集序》表现了战乱时代文人主体意识的觉醒,表现了面对美好事物的转瞬即逝产生的生命不可捉摸之感;同时王羲之也以死的重大突出了生之珍贵,为生命唱响了一曲赞歌,更重要的是他把生命的价值放到了时间的长河中来衡量。  相似文献   
34.
嵇康是中国文化长河中充满魅力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歌"旷达高亮.峻切清远",他的人格魅力也是为后人不断感慨赞颂的.他的诗歌与人格就是一段出发与回归的史诗--出之山阿采薇,放浪形骸;归之灵岳寄心,绝世独立.嵇康的诗歌是带领读者行走在一片大好的自然风光中然后就回归到了作者自身.嵇康人格的出发是从一个肮脏的世俗出选到纯净的自然,然后在品赏自然中回归到自己人生理想,追求玄学的神秘境界.嵇康人格是出位脱俗出发与寻求自我回归.  相似文献   
35.
南朝是一个玄风复阐、三教连衡的时代,表现为儒道会通、佛学玄化及诸家思想的大融合.在本体论上表现为道本儒末,体用一如等特征,在圣贤观上既孔老同尊,又认为孔子高于老子,孔为圣老为贤.刘勰的<文心雕龙>与<刘子>体现了这一时代思潮的特征.  相似文献   
36.
魏晋玄学似乎长时期处于被贬斥的地位,语文教育也鲜有大家。文章认为其对“自然”的推崇正是对“人性”的自觉。甚至可以说只有在魏晋时期,人性的光辉才显得如此耀眼,即便不少人为之付出了生命,但人性恰恰在重压下探出头来,显现出了独特的魅力。由漫长时期的关注“社会性人格”到关注“个性人格”的转变,是魏晋时期玄学给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浸润,这种“自由”与“个性”的张扬理应在今天的语文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弘扬。  相似文献   
37.
本文以韩愈《与孟尚书书》为主要依据,联系他与众多蜕化僧徒交往事实,对韩愈与大颠关系的实质提出了一种新看法,即儒禅相通说,从而能比较自圆其说地解释了韩愈反佛的原因。  相似文献   
38.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尝试将我国南北朝教育学家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置于广阔的学术背景与现实背景中,凸现颜之推教育思想所蕴涵的儒学、玄学的思想根源,并以此为轴线,从社会、历史演进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等多雏角度进行剖析。结合我国当今正在倡导的教育改革及家庭教育现状阐述了颜之推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的主张,指出它对今天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及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9.
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并非科学与玄学本身之间的论争,其实质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的争论。此次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初步运用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马克思主义者介入后,揭露了科、玄双方所共有的唯心主义实质,具体分析了这一论战的性质,较为正确的阐述了决定人生观的因素、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等,使使论战进入更高的层次,初步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英国玄学诗产生于16世纪末叶,繁荣于17世纪上半叶,是17世纪上半叶英国诗坛的两大主流之一。玄学诗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思想开放深邃,形式自由灵活,意象新颖奇特,对后世英国诗歌的创作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