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1篇
教育   385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玄言诗是魏酱诗坛一种独特的诗歌体类。这种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以谈玄论道、表现玄学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为旨归的诗歌,自产生之后就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个体对玄言诗的产生起到的作用和玄言诗在诗学上的作用两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72.
刘勰所用之"般若"虽来自印度佛教逻辑,但从《文心雕龙》篇章中内容上看,却与佛教没多大关系.刘勰是从其哲学本体上肯定般若学在对待"有"、"无"关系上的基本态度的.刘勰的哲学受魏晋玄学尤其是王弼的观点的影响,认为"无"是哲学之本体,但亦不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王弼主张以有训无、举本统末,与王衍、何晏为首的贵无派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和以裴(頠)、郭象为首的崇有派完全否认"无"的本体意义的观点都不同.而般若学所谓六家七宗等各派,虽观点有分歧,但在对本末有无问题上却基本一致,他们都不像何晏与裴(頠)那样偏执一端,完全否认"有"或完全否认"无",而是如王弼那样,既肯定"无"为根本,也不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这正是《文心雕龙·原道》中所表现出来的刘勰的总的哲学观点,所以他才肯定"般若之绝境",而不是囿于宗教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73.
两汉学术与思想以求“贯通”为特点,主体“心”在东汉儒学贯通天人与古今中的诠释地位突显了出来。面对东汉以来的社会变乱,党人集团道德实践的失败和魏初文人化儒生的生存困境,使长期作为思想潜流存在的道家登上了思想前台。玄学思想家开始探索人与道的逻辑关系而提出“无”本体论,以此寻求一个更优越、更本源的思想与社会立场,从而把握个人和天下之命运,思想范畴也由儒家的“通”转向玄学的“无”。  相似文献   
74.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提出的重要概念,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是艺术形式的"陌生化"使文学的文学性获得了实践的价值.文中用"陌生化"理论分析了玄学影响下的魏晋游仙诗发展过程中的三种变化,从而证明了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出的研究文学的理论值得很好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5.
有时候人会轻易地认为自己活得毫无亏欠。从小活到大,并没有什么人为自己做过感天动地的事。一切都是那么平淡,平淡到几乎没有任何波纹,没有值得一提的故事。 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该有亏欠感吗?不必。看起来,父母需要我更甚于我需要他们,我不讨厌他们无休止的唠叨就算很对得起他们了。对老师的教化之功该有亏欠感吗?凭什么?学业上有进步只不过证明了咱的脑子还行,再说教书也不过是在挣他们的一份生活。对自然万物滋养我这天地间独一份的生命该有亏欠感吗?得了吧,收起这套玄学式的说教,要知道我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未来我将要承受的东西多着呢。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古曲《广陵散》历史和内容的探寻,回溯此曲与魏晋名士嵇康的一段广为人知的情缘,找寻《广陵散》与嵇康人生哲学的相似性和内在联系。《广陵散》是嵇康玄学人生观的表达和象征,它代表了嵇康玄学人生观的内外两面。现从嵇康玄学人生观的"二重性"、"越名教"、"任自然"三方面进行阐释,试图找到《广陵散》与嵇康人生哲学相似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7.
东晋永和九年兰亭诗会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玄学的感召,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主体意识的崛起;回归自然的心态;审美情致的高雅。从玄学与山水的角度来划分,兰亭诗可分为三大类型。其在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8.
魏晋名士崇尚超尘绝俗,注重人格生命。魏晋风度的产生和形成,标志着名士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本文论列了魏晋风度的主要表现形态,并对其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及历史意义作了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79.
本文旨在阐释正始玄风对论说文文意与文风的深刻影响 :此时儒家价值体系的动摇和玄学的兴盛、玄学家“校练名理”的逻辑训练以及清谈时对语言的重视 ,使论说文立论时能“师心独见”,论证过程“锋颖精密”,行文时讲究语言的优美和音调的和谐  相似文献   
80.
魏晋时期儒家人格的玄学化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格理论及实践的角度研究魏晋玄学与儒学的关系 ,认为儒学背景下的玄学发生及演进实质上是儒家人格的玄学化。《论语》中隐者对孔子的批评以及《庄子》对儒学的批判是玄学化之遥远的起点 ,东汉党人的“人格玉碎”是玄学化之文化心理前提 ,以儒道关系为轴心的三次磨合 (正始玄学的道本儒末儒道兼综、竹林玄学的越儒任道、元康玄学的内道外儒 )是玄学化之基本过程 ,圣人、才性、有无、自然名教是玄学化面临之基本课题 ,东晋士人儒玄双修、释道合一的人格实践则为玄学化完成之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