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2篇
教育   711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61.
"模糊"是语言的本质属性,政治修辞也不例外,"模糊"能够让语言的使用更富于表达力和交际性。本文从语用角度分析和理解"模糊"在政治修辞中的应用,旨在帮助读者深刻地把握言语,使读者成为有策略的语篇分析者和运用者。  相似文献   
62.
在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和任意性主要是研究语言的产生,以及语言与他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从学术界关于理据性和任意性问题的争论、理据性和任意性的关系、任意性和理据性构件的反思与重构等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3.
韩金广提出在某一语料中"吃公款"搭配的转喻理据是"以食物的来源转喻食物"。本文认为这一提法不正确并分析了原因,同时指出该例中"吃公款"成立的原因在于"吃"语义的转变,其认知理据是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64.
以安顺汉语方言的部分例词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可知安顺汉语方言的构词理据同样可分为直接命名和间接命名两种方式,直接命名包括客观事物的外在特征,事物所处的时间、处所等,间接命名不仅涵盖借喻引申、借代引申,而且还有委婉与忌讳及义位变体三个重要内容。据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安顺汉语方言词语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揭示安顺汉语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65.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行走域”词汇表“工作、办事、能力”的引申意义。这些表达同“行走”概念的关涉或深或浅,致使其认知结构复杂,形成“行走·行事”的隐转喻并存、转喻套叠模式。通过英汉对等语料例示证实这一现象,简单阐释其认知机理,并探讨创建英汉“行走·行事”词汇小型语料库设想。  相似文献   
66.
以往对英语独立主格结构的研究侧重描写该结构的句法、语义、修辞和功能特征等,对其产生理据的探讨不够深入。本文总结了独立主格结构的界定和形成理据。基于认知识解理论提出内外部认知识解概念,并由此证实了独立主格结构两个已知的理据,揭示出"背景化"是其另一潜在理据。"背景化"使主句与独立主格结构的主从关系相对明晰,避免了主句与状语从句的模糊区分。独立主格结构简洁而合理的内部认知识解确保了它与主句的主从关系的相对明晰的外部认知识解。  相似文献   
67.
张春泉教授《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是修辞理据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明确指出:语用逻辑是叙事对话的重要理据,叙事对话是语用逻辑的重要外在话语表现形式。全书首先论述了"语义"是"叙事对话"和"语用逻辑"的重要枢纽;接着以语体为专题,分别探讨了谈话体、艺术体、事务体作品中的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该书在理论上,综合运用了叙事学、语用学、逻辑学有关观点、原则和方法,对修辞理据研究是一有力的推动;在实际应用领域,有助于文学鉴赏、法典运用和言语和谐的促进。  相似文献   
68.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体验主义是造成汉英饮食习语异同的根源。探析其语义形成过程,旨在构建其认知语义理据模式,证明首个意义理据为转喻,其它意义的语义理据应为基于转喻的隐喻。  相似文献   
69.
理据性研究是词汇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理据研究可以对词语的来源和结构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虽然现代语言学中的"理据"是受西方影响建立起来的,但如何从我国古代训诂学、语源学的实践中借鉴经验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尔雅》郭璞注中的理据性思考为着眼点,通过排比分析、总结归纳,对郭璞注理据的类别、方法及价值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0.
从语言与民俗丈化的关系入手,从具象思维方式、图腾与性生殖崇拜心理、正统文化意识三个层面对汉语隐语行话在命名理据中所蕴含的民族隐型丈化特征进行了发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