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3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1183篇
科学研究   468篇
各国文化   307篇
体育   268篇
综合类   729篇
文化理论   113篇
信息传播   1901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309篇
  2015年   594篇
  2014年   1398篇
  2013年   1301篇
  2012年   1602篇
  2011年   2301篇
  2010年   1995篇
  2009年   1797篇
  2008年   2212篇
  2007年   1318篇
  2006年   1339篇
  2005年   1231篇
  2004年   1325篇
  2003年   1163篇
  2002年   1084篇
  2001年   979篇
  2000年   676篇
  1999年   309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0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贾平凹亲身经历了从传统农耕文明向以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文明转型的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他把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以及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焦虑都融入作品当中。其文学作品是当代城市化进程中道德嬗变的写真。其小说中对传统世俗道德风景画的热情礼赞、对封建血缘道德关系崩溃与新型业缘道德关系形成的现实描绘、以及对道德拯救旗帜的宗教境界的神往等,无不艺术地勾勒出当代中国人从乡村生活向都市生活转换过程中复杂而痛苦的道德嬗变历程,形象地昭示着真善美作为人生终极价值目标的崇高意义。  相似文献   
962.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首先,描绘了草原、丛林人民独异的符合生态规律的行为方式,展现出少数民族地区聚居者审美的生存状态,传达出作家对人类“诗意地栖居”的赞美和向往。其次,作家努力探求人与生灵平等共生之路。再次,批判工业化对自然美的破坏,否定物欲横流的城市文明,并谴责人类无休止的贪欲。  相似文献   
963.
少年儿童小说是以少儿读者为主体接受对象,以表现少儿的现实生活世界和精神生命成长为主体审美内容的特殊小说。本文探讨了少年儿童小说的文体特征和艺术手法,探讨了小谢少年小谢儿童小说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年小说创作现状。  相似文献   
964.
在巴尔扎克一生创作的作品中许多都是以金钱为主题的,通过对这些以金钱为主题的作品进行分析,我们能察觉到作者对金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65.
966.
967.
周洋 《考试周刊》2011,(62):38-39
曹文轩的小说《根乌》讲述了一个名叫根鸟的男孩成长的故事。根鸟在一个美丽梦境的指引下,历经磨难,最终完成了男孩向男人的蜕变.完成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换。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了根鸟成长的四个历程。  相似文献   
968.
且说华佗医生一路小跑去见曹操。刚来到曹操的门前,却听从里面传出一阵阵哈哈哈的冷笑,这一阵冷笑让华佗医生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他暗自思忖:“魏王又怎么了?看样子不像头疾发作啊!”虽然心有不安,但也只好通报进门。  相似文献   
969.
庐隐是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文坛上享有过盛名的女作家。她在自己的篇幅众多的小说和散文里,大胆地冲破了传统的封建意识的羁绊,向读者展现了许多青年男女充满生气的心灵,表达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知识妇女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理想境界的心声。庐隐——这个名字,现在的青年人很少有人知道,更少有人提起了。但是,当年她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创作曾吸引过不少的读者,庐隐曾与冰心  相似文献   
970.
丁世忠 《新闻爱好者》2011,(11):154-155
19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许多小说,一般表现的均是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描写.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变革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说明很多人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都经历着解构与重构的阵痛。在他们所面临的矛盾与痛苦的抉择中,也蕴涵着作者对代际伦理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