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30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01.
中国现代史即新中国的历史,从1949年10月1日至今,历时57年,可分为两个阶段:①前7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过渡阶段。②后50年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大约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2.
发展是硬道理。这句精辟之言同样适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这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社会,都要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作为社会形态的社会,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发展阶段的小康社会)是这样;作为社会状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这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也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3.
五种社会形成的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从旧的社会形态到新的社会形态的转变是必然的,转变的过程是相当长的.对于社会发展的一般顺序的认识不能绝对化.  相似文献   
104.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反思,旨在阐明东方社会(尤其以中、苏为代表)的社会形态跳跃的历史必然性,并进一步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特殊性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依次更迭规律的普遍性.跳跃后的东方社会,面对极复杂的现实,存在着理论上的困惑与实践上的盲目.但在探索的阵痛后,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东方社会普遍进行改革,走出了理论窘境,在新形势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坚信东方社会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5.
在广义大众传媒时代中,每个当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提出有关生活的主张,而所有这些讨价还价、妥协、交易、赚钱  相似文献   
106.
人类社会是由无数的家庭组成的,而每个家庭又是由不同数量的人员构成,有四世同堂、人丁兴旺的大家庭,有只想长久享受夫妻之间甜蜜宁静的两口之家,而最为普遍的则是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的三口之家。有趣的是,在宇宙间——特别是在太阳系的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也存在着我们这样的社会形态,它们的“家庭结构”也与我们人类社会有着惊人的类似,呈现着多元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7.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就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来说,它最初是被马克思用来表述社会形态演进的起点,尔后由于原始社会的科学发现而放弃了这一概念;就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而言,马克思并未放弃这一概念,而是借助于它的特定内涵,得出了东方社会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结论,使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8.
看门人     
苗淋 《师道》2003,(3):42-42
一次,笔者登门某单位,发现看门的年轻人在读一本厚厚的英语书,令笔者好生疑惑一个看门人也能读懂外文书?难道他也想赶时髦出国深造?问问他吧,他打开了嗓门:“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来这里看门吗?因为看门可以储存大量的零星时间,也因为出入这门的许多人都懂英语,我随时可以请教他们。”答话令笔者感动,并想起许多。那个曾被人看作比英国还重要的莎士比亚,年轻时也曾是剧院的看门人,而且一看十年。这个小莎利用这轻松的工作,大量阅读戏剧等文学作品,认真观察各色人等的“表演”,深入思考社会的形态,积累了深厚的功底。一次,因一…  相似文献   
109.
信息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具有智能性、综合性、非群体性、渗透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征,信息化正对社会生产力,社会形态,社会意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它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需要我们尽早准备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0.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思考的永恒课题.古代思想家看到合一、中世纪强调相异、近代侧重社会对自然的统治、现代更多地谈论自然对社会的报复.现代社会历史学派、生态学派、技术学派及价值哲学派的观点都难免偏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从人、自然、社会的统一及人类史与自然史的统一去考察,认为社会是比技术与观念更本质的因素.在社会向更高形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必将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